目录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把大量土地集中在个别国家手里,把最后一块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再要扩大领土,就只有牺牲别人,为了一个国家而牺牲另一个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夺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这是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中首场总体性的战争。它从1914年8月4日英德宣战算起,至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签署停战协定止,历时4年又3个月。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共15亿人口约占当时世界人口2/3卷入了战争。 战争行动中心在欧洲大陆,波及亚洲、非洲和大西洋、北海、地中海以至太平洋等广大海域。双方动员参战军队共6540多万人,死亡2100多万人。物质财产损失3300多亿美元,其中各交战国的战费共达1863亿美元,相当于自拿破仑战争到1914年的100多年全球所有战争开支总和的10倍。 战争的规模、力度、烈度和影响的深度,都是历史迄此所没有的。它标志着人类战争历史运动进入到一个无限化总体战争的时代。 由于战争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各主要交战国的军队都走向组织大型化、编制合成化、机动摩托化。陆军发展成包括步、骑后来则为坦克、炮、工程和通信诸兵种合成的作战兵团。战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促使交战国把一切科技发明广泛迅速用于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使人类战争,从平面发展为包括空中和海底的立体战争,从单纯由军队在前方作战发展为没有严格的前、后方之分的全面战争;在人们面前展示了无限化总体战争时代的主要特点。这是人类战争历史运动前所没有的高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一战”导火线:斐迪南大公萨拉热窝遇剌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重要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经济政治不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重要原因: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在欧洲列强的角逐中,巴尔干成为当时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统治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帝国,自17世纪末期以来逐步走向衰弱,到19世纪已经难以维持在巴尔干的有效统治。 所以,那里成为欧洲列强企图进行再瓜分的热点地区。由于欧洲人把亚洲称为东方,因此,历史上把这场因土耳其衰落而引发列强对巴尔干的争夺称之为“东方问题”。 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问题更加复杂,紧张的局势日益加剧,小规模、小范围的战争不断发生。火星四溅的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扩展资料 在一战爆发之前的几年,这些大国们之间就已经在政治和经济上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角逐,欧洲列强为了自保都不得不选择自己的阵营。 于是就诞生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派别,协约国包括英国、法国、俄国、塞尔维亚,战争打响之后又加入了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日本、美国等等,就连中国的北洋政府也审时度势加入了协约国。 而同盟国则是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当然你别看这有四个国家,除了德国之外另外三个都很废柴,所以你基本可以模糊的理解为德国对抗全世界。 在半年内德国横扫欧洲直逼法国,但是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很快德国的雷霆攻势就被挡住了。于是接下来的三年半战争就处于胶着状态,对峙的双方谁也打不退谁,于是就地挖战壕,相互对垒。这条战壕从北海海岸开始,穿过比利时和法国,一直延伸到瑞士的边界。 为了结束胶着状态,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开始拼命研制新式武器,企图出奇制胜。于是很快战场就出现了机关枪、毒气弹、坦克车等等等等,士兵的生命像麦子一样被一片一片的收割,直到数百万人丧生,都没有谁能够突破防线。 后来战争结束了,欧洲从此就逐渐走下坡路,直到另一次大战把自己彻底沦为边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5世纪以来,居住着许多塞尔维亚人的|波斯尼亚省一直是奥托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在1878年却被已经是世界列强的奥匈帝国单方面强行吞并,这引起了塞尔维亚人强烈的仇奥情绪。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学生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开枪打死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黑手党成员,这个组织目标是南斯拉夫的统一和从奥匈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强烈反应,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奥匈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塞尔维亚采取行动惩罚肇事者,当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没有做到的时候,进而对塞尔维亚宣战。由於种种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在数周内主要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18世纪中叶,德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十数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日耳曼邦联」,分裂造成德国国内市场经济无法发展(因为各邦关卡、课税重重,商品无法自由流通),在欧洲大陆也无法与其他列强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实力的第二大邦普鲁士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进而与奥地利,法国等列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便领导日耳曼邦联,於公元1870年诱发法国开战并击败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大败,御驾亲征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大获全胜,後乘势率各邦国联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帝国。法国战败後,被逼签下了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所开出条件非常苛刻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普军在收齐赔款前,可驻军於法国。此外,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於法国的凡尔赛宫举行,这大大羞辱了法国,挑起德法两国之仇恨。战後法国复仇主义盛行,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因。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奥匈和俄国的利益冲突源於巴尔干半岛,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势力大大被夺;而奥匈则在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两地取得保护权,这令俄国大为惊慌,试图以支持塞尔维亚以对抗奥匈帝国的扩张。此後,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经济及工业化发展催促著当时各国政府争夺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应地及市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於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後来,国内商人势力兴起,便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後,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法国的既得利益有所冲突,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加大。 普法战争後,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他本来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俄罗斯帝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後来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俄国因巴尔干半岛问题,而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1879年,德国选择与奥匈缔结了秘密的德奥同盟。此外,意大利在争夺北非突尼西亚失败,让法国在1881年兼并该地。为了争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国和奥匈结盟,是为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後,十分不满。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於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可是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维持俾斯麦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条约终止,而选择只与奥国为盟。法国向俄国提供资本,实现其工业化後,在1894年与俄国结下军事同盟,是为法俄同盟。 英国鉴於法国在埃及、俄国在巴尔干日益扩张,威胁英帝国前往远东的贸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组成《地中海协定》,互相保证维持地中海、亚德里亚海及黑海的现状,而意大利则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经德国首相俾斯麦支持下,奥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同年十二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国对奥托曼土耳其帝国之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不过两次协定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故英国并未放弃其光荣孤立政策。直至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1904年英国终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但此协定并非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相对於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无疑是较为松散。不过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中,此协定充分反映英法坚定的合作夥伴关系。受到法国鼓励,英俄双方终於在1907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有感德国在奥托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是以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杀而引起的。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於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後,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1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最後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乃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之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47万扩张至85万,步兵质素一般,但重炮部队质素全球第一;意大利由20万扩张至35万,而无论步兵和炮兵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而把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1914年6月28日,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太子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一名参加塞尔维亚恐怖组织「黑手党」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奥匈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塞尔维亚严惩元凶而塞方没有这麼做,在得到德国的支援後,於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这件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
战争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扩展资料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罗斯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罗斯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