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编程猫 > 知识 > 正文

目录

1,《送别》的完整版歌词,李叔同的那个

《送别》的完整版歌词,李叔同的那个

歌曲名:送别 作词: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社会影响 1、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5、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6、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送别

2,李叔同歌曲《送别》歌词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 歌词内容: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分别都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这一首歌在1997年由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演译. 拓展资料 李叔同,浙江平湖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3,阎维文的《送别》 歌词

送别 演唱:阎维文 送军送到大路旁 军的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 隔山隔水永想望 送军送到大树下 心里几多知心话 出生入死闹革命 枪林弹雨把敌杀 但见五千川水流 革命的友谊才开头 哪有利刀能劈水 哪有利剑能斩愁 送军送到江水边 知心话儿说不完 风里浪里你行船 我持梭镖望军还 http://music.baidu.com/song/477939

4,《送别》的歌词是什么?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拓展资料: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歌曲简介: (约翰·庞德·奥特威、李叔同创作歌曲)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 ,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 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5,《送别》完 整 歌 词

歌名:《送别》 外文名:Songbie 所属专辑:百年经典1:秋水伊人 歌曲原唱:龙珣 填词:李叔同 歌曲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浓)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送别》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1936年,百代公司发行了北师附小学生龙珣独唱的灌录唱片[2],该版本后被中国唱片2004年出版的专辑《百年经典1:秋水伊人》收录。

6,歌曲《送别》的歌词

送别 谱 曲: John Pond Ordway 编 曲:朴树 演 唱:朴树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 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扩展资料:《送别》是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主题曲 ,由李叔同作词,John Pond Ordway作曲,朴树演唱。 创作背景: 将《送别》这首经典老歌作为《厨戏痞》的片尾曲,朴树拿出了十分的诚意,除了参与演唱外,编曲、制作也均由他一手操办,留声机的摩擦声、孩子的欢闹声和相机快门的声音都让这首熟悉的歌曲充满了一种淡淡的情怀。观众看完《厨戏痞》也有感而发:“影片片尾的黑白照片配上《送别》的曲子,成了全片最动人之处。” 沉寂十年的朴树友情演唱的《送别》70秒版本在网络上曝光,引起广泛热议。同时,这首歌作为管虎执导、三大影帝张涵予、刘烨、黄渤领衔主演的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的片尾曲出现,令人倍感期待。 有别于电影中使用的版本,朴树精心制作的完整版《送别》MV中,张涵予、刘烨、黄渤、梁静等主演的青涩模样照片和电影画面,以黑白影像形式出现,氛围尤其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