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编程猫 > 知识 > 正文

目录

1,红杏枝头春意闹,用闹的理由是

红杏枝头春意闹,用闹的理由是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有蜚声千载上而不能服强项之笠翁者,‘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是也……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宋子京当日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氏,竟以此作尚书美号,岂不由尚书二字起见耶?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近日词中争尚此字者,子京一人之流毒也。”(此据《词话丛编》本)
李渔的文笔确实优美,可惜内容全是一派胡言!胡云翼《宋词选》P25说:“这首词在当时是著名的作品,作者因此而获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称号。上段写春天绚丽的景色,确有独到之处,‘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王国维《人间词话》第46条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也说:“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触著之字也。”
钱钟书在《通感》中也引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和苏轼“小星闹若沸”(《夜行观星》)云:“宋祁和苏轼所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绘成好象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两句都是‘通感’或‘感觉移借’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的各种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触觉和视觉向听觉里的挪移。……好些描写通感的诗句都是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达这种经验的习惯语言。……不过,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更深刻、更细致的体会,因此也需要推敲出一些新颖、奇特的字法,例如前面所举宋祁和苏轼两句。”(见《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不管有人怎样批评,“闹”字的用法还是得到承认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617436.html?fr=ala0

2,玉楼春 ·春景的全文注音作者(宋祁)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赏析)

这首词为宋祁的成名之作。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更为千古传唱的佳句,词人故此而得“红杏尚书”之美誉。

词的上阕写景,以轻灵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的画卷,“绿杨”二句,分写远、近之景,点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绿杨烟外,虽寒意尚未退尽,但毕竟已是春意盎然的时节。红杏枝头,更令人感到春意喧闹。这里,词人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渲染,活脱脱地显现出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可爱。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此句云:”着一“闹”字面境界全出。”即谓词人只用这一个字,就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了。

下阕由景入情,换头两句化用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夜宴从弟楼花园序》)句意,面对生机勃勃的春意发出感叹。而“持酒劝斜阳”句,则从另一角度慨叹流光之难驻、好景之不长。留恋之情,溢于言表,同“浮生”句前后呼应。章法井然,开阖自如。

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宋祁等人的词为“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淫艳。”这首词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派派小说论坛为您解答

3,古人表白最浪漫的诗句

1、玉楼春·春景——作者: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释义: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总是抱怨人生短暂欢娱太少,怎肯为吝惜千金而轻视欢笑?让我为你举起酒杯奉劝斜阳,请留下来把晚花照耀。 2、暮秋独游曲江——作者: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释义: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荷叶枯时,秋恨又成。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3、江陵愁望寄子安 / 江陵愁望有寄——作者: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释义:在一个凄清的深秋,枫叶漂浮于江水之上。这时一阵西风吹来,漫山的树木发出萧萧之声,闻见此景,小女子我伤感了。 极目远眺,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咋还不见情郎乘船归来。不见情郎归,小女子我焦灼了。我对情郎的思念如西江之水延绵不绝,流水有多长,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4、击鼓——作者: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释义: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 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5、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作者: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释义: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4,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是什么修辞格?

拟人修辞手法。

出自北宋诗人宋祁的《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前一句是视觉到感觉,看到柳树绿了表明春天到了,寒意退去,渐渐暖和
后一句是视觉到听觉,红杏花开,联想到春日百鸟争鸣.
出自宋代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6,宋代诗人宋祁因《玉楼春》词中有什么句,遂有什么之称

宋代诗人宋祁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遂有“红杏尚书”之称。

《玉楼春》
年代: 宋 作者: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是当时誉满词坛的名作。词中赞颂明媚的春光,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情趣。上
片写春日绚丽的景色,颇有精到之处,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点染得极为生动。下
片抒写寻乐的情趣。全词想象新颖,颇具特色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字子京,小字选郎 。祖籍雍丘(今河南省民权县),一说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高祖父宋绅徙居雍丘 ,遂为雍丘人 。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宋祁与兄长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范镇为其撰神道碑。
天圣二年进士,宋祁初任复州军事推官,经皇帝召试,授直史馆。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新唐书》大部份为宋祁所作,前后长达十余年。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嘉祐六年卒,年六十四,谥景文。

7,宋祁的《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闹字好在哪里

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它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出处: 宋祁《木兰花·春景》 原文: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释义: 漫步东城感受到风光越来越好,船儿行驶在波纹骤起的水面上。拂晓的轻寒笼罩着如烟的杨柳,惟见那红艳艳的杏花簇绽枝头。 人生总是怨恨苦恼太多欢娱少,谁惜千金却轻视美人迷人一笑?为君手持酒盏劝说金色的斜阳,且为聚会向花间多留一抹晚霞。 赏析: 此词上阕写尽风光,下阕转出感慨。人生一世,艰难困苦,不一而足;欢娱恨少,则忧患苦多,不待问而后知。难得开口一笑,故愿为此一掷千金亦在所不惜,正见欢娱之难得也。这里的事,并非算账目,不过讲情理,须知书生大言,每每若是。欢娱恨少,至于此极。书生无力挥鲁阳之戈,使日驭倒退三舍,只能说劝斜阳,且莫急急下山,留晚照于花间,延欢娱于一饷。晏殊曾云:“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面目不同,神情非常相似:它们并非恋物之作,实是伤心之词。 作者简介: 宋祁(998—1061),宋代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后迁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宋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工部尚书员外郎、知制诰、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承旨等。卒谥景文。其诗词多写优游闲适生活,语言工丽,描写生动,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春景》)之句,世称“红杏尚书”。有集,已佚,今有清辑本《宋景文集》;词有《宋景文公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