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牧童 吕岩的译文
- 2,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什么意思
- 4,牧童 吕岩的古诗
- 5,牧童吕岩古诗的诗意
- 6,@牧童@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资料
1,牧童 吕岩的译文

《牧童》 作者:[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眠。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看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寄寓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
2,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角度:视觉和听觉。“铺”字本身是满的意思,这里用铺字写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极其茂盛,遍地皆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目光所及之处尽皆碧色。
牧童观野草,吹横笛,赏心悦目,舒适惬意。归来饭后,穿着蓑衣就睡了,而明月朗朗,已映满全身。全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田园乡居图,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对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什么意思
笛弄晚风三四声:笛声在晚风中响起。 “弄”在这里是文学(尤其是诗词)上的形象用法,可以理解为“逗弄、耍弄”的意思。本来应该是“笛吹晚风”的(“晚风”可看作状语,在晚风中),但是诗人偏偏说成“笛弄晚风”,仿佛看不见摸不着的笛声变成了可见可触的,在逗弄着傍晚的微风(微风也变成可见可触的了)。这样写,可以增强诗歌的文学效果,使诗歌的意境更优美。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把“笛弄晚风”直接译为笛声在晚风中响起(至于“三四声”,可以不翻译出来,因为“三四声”并非实指,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请采纳~
4,牧童 吕岩的古诗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解:
青草像被铺开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编辑于 2020-01-06
查看全部7个回答
【正版】零售-教辅书籍_正版下载
各类书籍正品爆款1折起!秒杀活动天天有书刊超低价格嗨到爽!新人下载领专属特惠!
lp.pinduoduo.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古诗《牧童》(吕岩)译文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 朝代:唐代 作者:吕岩 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954 浏览78292019-06-17
古诗吕岩的《牧童》的翻译急!!!!!!!!!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解: 青草像被铺开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10 浏览4648
牧童 吕岩的古诗意一句句翻译思
牧童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5 浏览502018-03-15
解释古诗:《牧童》(唐-吕岩)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还有个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17 浏览16793
牧童吕岩古诗的诗意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111 浏览7222018-03-19
评论两句抢首赞
5,牧童吕岩古诗的诗意
牧童》表达了诗人对安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喜爱。绿草绵绵,一望无际,笛声伴随着微风悠悠的传进诗人的耳中,让诗人陶醉其中。在黄昏时刻,牧童放牛回来,连蓑衣都没来得及脱下,就躺在地上开心的欣赏明亮的月。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突出了牧童生活地点的休闲,安详。后两句写牧童的生活,放牧回来已经不早了,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地上欣赏起明月来,突出了牧童的悠闲自在,更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详,自在的牧童生活的美图,全诗由远及近,景中有情,有声音描写,十分丰富。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6,@牧童@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资料
创作背景: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作者: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 扩展资料原文: 牧童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