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编程猫 > 知识 > 正文

目录

1,为什么莫扎特写的作品叫做土耳其进行曲

为什么莫扎特写的作品叫做土耳其进行曲

18世纪下半叶,一些欧洲作曲家对异国风味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莫扎特在他的这部钢琴奏鸣曲里,也写了一段异国风味的曲调作为第三乐章。他在这段曲子前面,标有“土耳其风”几个字,《土耳其进行曲》因此而得名。贯穿全曲的这个主题,模仿了土耳其军乐明朗、雄壮的特点。如果你熟悉土耳其音乐,你会感到这支曲子土耳其民族风味并不浓。但是,在当时来讲,它的风格已经破除了俗套

2,土耳其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很多人都以为《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写的一首钢琴小品。实际上,它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这首乐曲之所以成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是由于其三个乐章都很成功,有趣是第三乐章的独特而别致的风格,更是前两乐章所无法比美的。这首钢奏曲是作曲家于1778年在巴黎写成的,当时他才22岁。18世纪下半叶,一些欧洲作曲家对异国风味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莫扎特在他的这部钢琴奏鸣曲里,也写了一段异国风味的曲调作为第三乐章。他在这段曲子前面,标有“土耳其风”几个字,《土耳其进行曲》因此而得名。如果你熟悉土耳其音乐,你会感到这支曲子土耳其民族风味并不浓。但是,在当时来讲,它的风格已经破除了俗套,乐曲显得独特而别致、又由于这支曲子的曲调流畅动听,技巧又不难,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初学钢琴的人,有兴趣弹奏它;著名钢琴家们,也把它作为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可以说,它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乐曲。《土耳其进行曲》采用回旋曲式,因此也有人称为《土耳其回旋曲》。但在一般的回旋曲里,主部主题在乐曲一开始,或开始不久就呈现出来,而在这乐曲里,主部出现在插部之后,那它为什么称为“进行曲”呢?这是由于贯穿全曲的这个主题,模仿了土耳其军乐明朗、雄壮的特点。他在大调上以进行曲节奏三次出现,这就决定了乐曲进行曲的性质。

3,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那里跨度是有点大,连着的8度~不过练熟了就还好,如果手大的话就用1.4和1.5指法交替弹~~~不过我都是1.5指弹,因为我手比较小~~~左手的装饰音还是那句话,多练~~左手相对右手是笨一点,装饰音就是要快而清晰,而且弹完前面的音就丢掉,去弹后面的,不要老按着不放~~~你也不要有很大压力,8级不一定要考这个,有几套考级的书~~选择适合自己的就OK了~~

4,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创作背景,要详细一点 谢谢

很多人都以为《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写的一首钢琴小品。实际上,它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这首乐曲之所以成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是由于其三个乐章都很成功,有趣是第三乐章的独特而别致的风格,更是前两乐章所无法比美的。这首钢奏曲是作曲家于1778年在巴黎写成的,当时他才22岁。 18世纪下半叶,一些欧洲作曲家对异国风味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莫扎特在他的这部钢琴奏鸣曲里,也写了一段异国风味的曲调作为第三乐章。他在这段曲子前面,标有“土耳其风”几个字,《土耳其进行曲》因此而得名。 如果你熟悉土耳其音乐,你会感到这支曲子土耳其民族风味并不浓。但是,在当时来讲,它的风格已经破除了俗套,乐曲显得独特而别致、又由于这支曲子的曲调流畅动听,技巧又不难,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初学钢琴的人,有兴趣弹奏它;著名钢琴家们,也把它作为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可以说,它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乐曲。 扩展资料: 乐曲构成 第一乐章 A大调,6/8拍子,主题与变奏曲。优雅的行板的主题,是由前半段若干小节,后半段十小节的二段而成,并依惯例加以反复,非常优美,明显的反映了这一新时期的曲式概貌。主题及变奏精巧而细致,优雅而活泼。 第二乐章 小步舞曲,A大调,3/4拍子。是规模相当大而附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以强有力的齐奏为开始的小步舞曲主部共有四十八小节之长。中间部左手与右手相互交替,中央又插入有齐奏的强奏部分,技巧华丽而艰深。 第三乐章 土耳其进行曲,a小调,2/4拍子。具有法国风回旋曲。首先是著名的主题以a小调出现,整部作品中以这个主题最为脍炙人口。这一异国情调十足的乐章,在极为华丽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最为著名,经常被单独演奏,并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轻音乐,这就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乐曲一开始是在a小调上的第一主题,曲调轻盈活泼、节奏富于弹性;接着是第二主题的出现;然后重复第一主题而结束了第一乐段。 乐曲的中部,曲调转到了A大调上,由四个小乐段组成。第一小乐段是富于东方色彩的明朗而又雄壮的进行曲,主题音调节奏铿锵有力,气势雄伟,使人豁然开朗,与第一乐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主题在全曲中出现了三次。 第二小段是几乎全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快速旋律,有如队伍在急速飞快地奔跑。紧接者的第三小乐段也是有几乎是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快速旋律,顺者第二小段的旋律一泻而来,不可阻挡. 第四小段与第一小段完全相同,即重复这一乐段中富于东方色彩而又雄壮的进行曲。接着,曲调转回a小调,这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乐曲的结尾部分较长,它是以进行曲风格的音调为素材,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的。曲调在A大调上进行,使乐曲显得壮丽辉煌,气势磅礴,音调继续发展,曲调不断推向高潮而结束了全曲。 《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于1781年至1783年间在慕尼黑或维也纳所作,是一首单独的进行曲小品,也是一首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主题而驰名世界的变奏曲。虽然名为奏鸣曲,但它并不具有正规的乐章结构。比如第一乐章属于优雅行板的主题与变奏,以及第二乐章属于附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等,固然有些与众不同,但在终乐章的小快板里,明记有“土耳其风”的记号,很明显的具有当时盛行的东方风味,这更是促成这一乐曲大众化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耳其进行曲

5,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背后的情感是什么?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欣赏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的情感体验过程,我从对此音乐作品(即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欣赏的角度出发,阐述对此作品的一系列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更好地来欣赏和根更深层次的来理解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意蕴和内涵。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情感 体验 过程
音乐欣赏是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通过把握作品提供的感性形象,使欣赏者产生联想,并调动艺术思维和与审美情趣,具体地认识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和本质,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感到欢欣和愉悦。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总是从形象的感知开始。首先认真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再经过思维想象,欣赏者的头脑里便浮起形象来。这个过程,通常叫做形象的再造或再现。在这个基础上听众便具体的感受着作品中所描绘的系列事件、场面、人物、社会环境、自然风光、具体接触到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为生�1�7$A8�1�7D7�1�7�1�7情节所吸引,不知不觉为迷人的艺术境界所陶醉,而被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天地;同时又调统起保存于自己记忆中的有关印象、经验,激起一系列的回忆、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浮现起来、鲜明起来、活动起来,因而感到非常真切、犹如身临其境。在欣赏此作品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此作品的创作背景:1977年,莫扎特进行第二次旅行演出时,与音乐家韦伯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使他的创作思想更加成熟,并在器乐创作中显露出成熟的创作风格,这点特点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中。《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31号)就是这个时期(1778年)写于巴黎的。 莫扎特共写了十九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都显示出明朗乐观的乐思,完美匀称的结构和严谨如歌的旋律等创作特征。《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其中的第十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只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文雅的行板”,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第三乐章就是《土耳其进行曲》。这首乐曲之所以成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是由于其三个乐章都很成功,有趣是第三乐章的独特而别致的风格,更是前两乐章所无法比美的。据说在二百多年前,土耳其国王访问欧洲时,总要带上一个乐队,使别据一格的土耳其音乐传入欧洲。当时欧洲的一些作曲家对写异国风情的音乐发生兴趣,喜欢将异国风情的音乐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于是出现了“土耳其热”。其实,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并没有很明显的土耳其音乐特点,真正的土耳其风格并不浓,由于莫扎特在这一乐章的开头注明曲趣为土耳其风,因而被后人称为《土耳其进行曲》。 《土耳其进行曲》采用回旋曲式,因此也有人称为《土耳其回旋曲》。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在欣赏此音乐,因该说是刚打开此音乐时,首先就被一种很轻快的旋律吸引住了,而且这种旋律既舒缓有有一种很有弹性的美感,在听这个作品之前我就了解了一些关于莫扎特的身平及一些他的创作风格,他是一个创作型的天才,他对音乐有独特的感悟,凡是有音乐的地方,决不许有竞争的对象。可见音乐是人生的绘画,但这人生是经过净化的。反映心灵的歌词,必须对心灵有诱惑的力量,但不能伤害皮肉,“引起耳朵的反感”。音乐表现生命,但是是一种很和谐的表现。莫扎特的音乐永远表现某一种感情或是某一种热情。还有一些场合,莫扎特超升到更高的境界,摆脱了那种内心的争执,到达一个崇高与和平的领域,在那儿,人间的情欲和痛苦完全消失了。那时的莫扎特是跟最伟大的心灵并肩的在创作的时候也就是所以在欣赏他的音乐的时候就应该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他和他的音乐。乐曲一开始是在a小调上的第一主题,曲调轻盈活泼、节奏富于弹性;接着是第二主题的出现;然后重复第一主题而结束了第一乐段。 乐曲的中部,曲调转到了A大调上,由四个小乐段组成。第一小乐段是富于东方色彩的明朗而又雄壮的进行曲,主题音调节奏铿锵有力,气势雄伟,使人豁然开朗,与第一乐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主题在全曲中出现了三次。 第二小段是几乎全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快速旋律,有如队伍在急速飞快地奔驰。紧接者的第三小乐段也是有几乎是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快速旋律,顺者第二小段的旋律一泻而来,不可阻挡。第四小段与第一小段完全相同,即重复这一乐段中富于东方色彩而又雄壮的进行曲。接着,曲调转回a小调,这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乐曲的结尾部分较长,它是以进行曲风格的音调为素材,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的。曲调在A大调上进行,使乐曲显得壮丽辉煌,气势磅礴,音调继续发展,曲调不断推向高潮而结束了全曲。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这首作品最为著名,虽然名为奏鸣曲,但它并不具有正规的乐章结构。比如第一乐章属于优雅行板的主题与变奏,以及第二乐章属于附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等,固然有些与众不同,但在终乐章的小快板里,明记有“土耳其风”的记号,很明显的具有当时盛行的东方风味, 这更是促成这一乐曲大众化的原因。
  第一乐章 A大调,6/8拍子,主题与变奏曲。优雅的行板的主题,是由前半段若干小节,后半段十小节的二段而成,并依惯例加以反复,非常优美,明显的反映了这一新时期的曲式概貌。主题及变奏精巧而细致,优雅而活泼。 第二乐章 小步舞曲,A大调,3/4拍子。是规模相当大而附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以强有力的齐奏为开始的小步舞曲主部共有四十八小节之长。中间部左手与右手相互交替,中央又插入有齐奏的强奏部分,技巧华丽而艰深。 第三乐章 土耳其进行曲,a小调,2/4拍子。具有法国风回旋曲。首先是著名的主题以a小调出现,整部作品中以这个主题最为脍炙人口。这一异国情调十足的乐章,在极为华丽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最为著名,经常被单独演奏,并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轻音乐,这就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象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综上所述,我总结我在欣赏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的过程中,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时,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我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虽没有命运那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但是,在优美的旋律中让人惊奇天才的杰作。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w[�6�2~2C1 异国情调十足,气氛华丽热烈,明显的“土耳其风”,具有明显的东方风味,而当时正是这种音乐类型的流行时期,从而,这首曲子更加的大众化。

6,土耳其进行曲曲式分析

土耳其发行的纪念莫扎特邮票,上边赫然印上了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的乐谱,这是十分恰当的选择。多少年来,人们一提到这首名曲,耳边便响起了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音调。听众们在熟悉旋律下编织出了丰富的想象中的图画:有步伐整齐的军靴劲健踏过,有英武豪迈的士兵持枪挺进,还有猎猎翻飞的旗幡如潮涌动……。而音乐评论家却分析出这是二个精巧严密的小回旋曲。除了明亮的《A大调进行曲》主题外还有两个穿插的主题,第一个主题运用了断音与装饰音,短暂的休止与纤巧的音型,使它富于谐谑的舞曲性格;乐曲一开头就出现了这个主题,但它不过是陪衬进行曲主题的插曲。第二个主题全部用16分音符快速演奏,流畅灵活,轻盈飘逸,像一条彩带串缀于几个主题之间。两个性格与色彩不同的插部主题,与雄健明亮的进行曲主题反复穿插,反复出现,形成回旋不绝的音响溪流;仿佛不尽而来的士兵行进在高山、平原、河川、街巷。在莫扎特众多的钢琴作品中,《土耳其进行曲》是一首雅俗共赏的钢琴小品;它曲调流畅优美,技巧并不艰深,著名的钢琴大师愿意作为自己的演奏曲目,初学钢琴的人也高兴在键盘上抚上一曲。两个世纪以来,这首小曲,脍炙人口,备受钟爱。不过,还有不少人不知道它的来历。以为莫扎特专门以“土耳其”为题写了这曲名作。其实,它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31号)中的第三乐章。按奏鸣曲曲式原则,三个乐章的结构中,最后一个乐章是个活跃热烈的快板乐章。莫扎特则在这部奏鸣曲中写下了这个进行曲,并标上“土耳其风”的提示。由此,人们把这个乐章称为“土耳其进行曲”,并常常单独进行演奏。莫扎特写作这个小曲时,年仅22岁。在巴黎这个当时的欧洲艺术之都,年轻的作曲家,以青春的活力和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明快向上的音调。而这些音调与土耳其民间音乐并无联系,不过是作曲家天才乐思的绝妙的回旋而己我非常喜欢这个曲了,我比较喜欢他用钢琴、风琴演奏的,很有节奏,我很喜欢。

7,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作品分析

《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A小调,2/4拍子,它是典型的回旋曲式。首先是著名的主题以a小调出现, 整部作品中以这个主题最为脍炙人口。 这一异国情调十足的乐章,在极为华丽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这首曲子经常被单独演奏,并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轻音乐。 《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1778年在巴黎写成的,当时他才22岁。当时一些欧洲作曲家对异国风味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而莫扎特在他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里,也写了一段异国风味的曲调作为第三乐章。他在这段曲子前面,标有“土耳其风”几个字,《土耳其进行曲》因此而得名。

8,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几岁作的

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这首钢琴奏鸣曲是作曲家于1778年在巴黎写成的,当时他才22岁。

18世纪下半叶,一些欧洲作曲家对异国风味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莫扎特在他的这部钢琴奏鸣曲里,也写了一段异国风味的曲调作为第三乐章。他在这段曲子前面,标有“土耳其风”几个字,《土耳其进行曲》因此而得名。

9,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背后的情感是什么?

莫扎特一生共写过17部钢琴奏鸣曲,《A大调奏鸣曲》排在第11号,写于1778年的旅途中,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最通俗的一首。乐曲的第三乐章是土耳其风格的回旋曲,这个乐章脍炙人口,经常抽出来单独演奏,根据音乐的风格被俗称为《土耳其进行曲》。在莫扎特的音乐里,土耳其风格的音乐素材并不少见,除了《A大调钢琴奏鸣曲》,他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也有土耳其之称,歌剧《后宫的诱逃》就更是浓郁的土耳其风格了。在18、19世纪,欧洲音乐家的作品里,土耳其的音乐素材经常使用,著名的有海顿的《军队交响曲》末乐章,贝多芬的戏曲配乐《雅典的废墟》中的《土耳其进行曲》,第九乐章第四乐章里的男高音独唱“欢乐吧,像太阳似的飞跃”更早一点。17世纪的,为莫里哀的喜剧最先于贵族的小市民》写的配乐也有土耳其音乐。

土耳其文化向西方的渗入,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从十字军东征到东罗马帝国灭亡,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割据战争,东西方疆域不断变化,文化的互相渗透也就在其中了。公元15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在军事上空前强盛,统治了巴尔干诸国,控制了多瑙河河口,海军侵占地中海东部进而侵占匈牙利,16世纪中叶以后,帝国由盛而衰,领土又逐渐失去,在这些地方东方文化被部分地遗留下来。在欧洲与东方的接触中,战争是主要形式,精锐的土耳其军队在战场上奏的军乐铿锵有力,很能振奋精神,慢慢地传入西方。1720年,土耳其音乐正式出现在欧洲,波兰的统治者奥古斯都二世第一个采用土耳其军乐,用以营造鼓舞士气的场面,后来在欧洲被广泛地采用。现在军乐队里钟鼓齐鸣,三角铁、铙钹震天响的场面,就是土耳其音乐的遗风。由于土耳其音乐的异国风采,欧洲音乐里模仿之作也逐渐风行,以致形成了一种时尚,用于渲染异域情调。而“土耳其”这三个字,也成了一个泛称,并不专指土耳其,连阿拉伯、匈牙利乃至范围更广的东方都包括进去了。所以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土耳其协奏曲》又被叫做匈牙利协奏曲,在所有模仿土耳其音乐的作品里,莫扎特、贝多芬的《土耳其协奏曲》,海顿的《军队交响曲》里的军队乐章,写得最为成功。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土耳其进行曲旋律轻快欢愉,加以对鼓乐节奏的模仿,听上去很像土耳其精锐的骑兵行进在草原上,情绪轻松而欢乐。孰不知,莫扎特在写这部奏鸣曲时心里不仅是没有一点儿欢乐,反而是充满了痛苦。





专辑英文名: The piano sonatas
专辑中文名: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钢琴: Maria-João Pires
发行时间: 2006年10月;发行公司: Deutsche Grammophon



莫扎特写《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在1777年到1778年的旅途之中,莫扎特的一生有很多时间是在旅行中度过的。从6岁起到22岁,他有过几次漫长的旅行.1762年到1763年,莫扎特的父亲带着6岁的莫扎特和他11岁的姐姐到维也纳去展示钢琴神童的惊人技巧。在宫廷里,莫扎特表演了复杂的演奏技巧,赢得了维也纳宫廷的赞叹。1763年老莫扎特又带着姐弟俩去巴黎表演,途径慕尼黑、海德堡、法兰克福、波恩、科隆等城市,每到一地姐弟俩的表演都引起了轰动,1763年11月,他们到了巴黎,巴黎活跃的艺术氛围也使小莫扎特大开眼界,他听了许多名家的演奏会,接触到了大量新鲜的音乐语言,使他获益匪浅。在巴黎的演出更为成功,并受到了宫廷的恩宠。离开巴黎的时候,7岁的莫扎特,已写出并出版了四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结束了巴黎的旅行生活,莫扎特一家又回到了伦敦,在伦敦,小莫扎特倾听了亨德尔的清唱剧,那崇高、壮美的合唱使他耳目一新。在这里,他结识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二儿子,著名的伦敦巴赫——克里斯蒂安,克里斯蒂安·巴赫对莫扎特一生的音乐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莫扎特在伦敦的一年中,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大量的音乐知识和技巧。离开伦敦的时候,已出版了6首古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三部交响曲和一部43首小品的曲集。告别伦敦以后,一家人去了荷兰,在海牙和阿姆斯特丹演出10个月,然后去到巴黎、日内瓦、伯尔尼、慕尼黑,一路演出,回到了萨尔斯堡,这次旅行持续了3年。1767年,莫扎特又去了维也纳,逗留将近一年。在维也纳,12岁的莫扎特写了两部歌剧。1769年,老莫扎特又带着儿子去了当时欧洲音乐的中心、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这次出游又是将近3年的时间。1772年10月,他们回到了萨尔斯堡,4个月以后应邀赴意大利。16岁的莫扎特这时已不被当做音乐神童来看待,而是被预言将成为最伟大的音乐家。

莫扎特在各国取得的荣耀都不能改变他在家乡的处境,一回到萨尔斯堡,还得回到主教府上去听候差遣,主教为了摧毁莫扎特的尊严和信念,对他加以种种限制,还吩咐他扫地和打扫房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莫扎特不得不忍气吞声,以换取一份微薄的薪金。主教的压制、小城市狭小的生活圈子限制了莫扎特音乐事业的发展,父亲决定让他再次出国寻求机会。1777年9月莫扎特由母亲陪伴,取道慕尼黑、奥林斯堡、曼海姆,前往巴黎。但是这次旅行没有像以往那样沿途引起轰动,贵族们对莫扎特失去了兴趣,在德国谋取职务的打算化为泡影,对巴黎的希望也落空了。在巴黎滞留的日子里,只有靠教学生和接受一点作曲委托来谋生。在巴黎,还发生了一件最悲伤的事,莫扎特的母亲因为长期旅途劳顿竟因病客死异乡,此时的莫扎特受到了双重打击,失望与悲伤的心情可想而知,他甚至不敢把母亲的死讯告诉父亲。22岁的莫扎特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埋葬了母亲。1779年返回萨尔斯堡,在巴黎虽失去了母亲,却带回了一大批创作手稿,其中包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最典型的几首,带土耳其风格回旋曲的《A大调奏鸣曲》就是其中之一。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在莫扎特丧母期间写的,听着土耳其进行曲那欢快轻松的旋律,无法设想莫扎特是在什么心境下写这首曲子的,一个人刚刚失去母亲,怎么能强作欢颜唱出这样优美的欢歌呢?了解这首奏鸣曲的写作背景,再来聆听它开朗明快的曲调,顿时可以想起莫扎特说过的这样一段话:“生活的苦难压不倒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快乐。”

我们今天要想用几句简洁地概括莫扎特音乐的总体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在他的音乐里贯穿着萌动的生命力和欢乐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大约不会有错。岂止是莫扎特,从巴洛克时期到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大师,巴赫、亨德尔、海顿、贝多芬,几乎每一位的人生经历都有苦难伴随,但是他们的音乐全都充满了人生乐观的态度,尤其是贝多芬,一生都没有享受到人生的欢乐,但是他的《欢乐颂》却唱出了人生最美好的欢乐颂,在这个时期的音乐文化里,折射出的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人文精神,人生被当做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来赞美、歌颂,音乐家们在自己的音乐里用欢乐来赞美人生,来追寻世间之美,而美则是真理的光辉。

《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三个乐章依次是:第一乐章“主题与变奏”,第二乐章“小步舞曲”,第三乐章“土耳其风格的回旋曲”,《土耳其进行曲》就是这个乐章,《土耳其进行曲》问世2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弹奏,它的演奏技巧并不艰深,但是,要表现出音乐的精神内涵就不是容易做到的。

10,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到底是多少级的?

属于第八级。 《土耳其进行曲》,为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V.331)的第三乐章,又称为 Alla Turca(土耳其风回旋曲)。于1781-1783年间在慕尼黑或维也纳所作。 本曲的主题本身并非具有纯正的土耳其风格,正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一样,只是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一种“东方风格”,而在现代人看来,本曲几乎没有什么东方味道。但是由于它具有十分通俗而流畅的旋律,故与莫扎特的同名作品齐名,成为不朽的古典小品。 扩展资料曲目特点 《土耳其进行曲》一开始是在a小调上的第一主题,曲调轻盈活泼、节奏富于弹性;接着是第二主题的出现;然后重复第一主题而结束了第一乐段。 乐曲的中部,曲调转到了A大调上,由四个小乐段组成。第一小乐段是富于东方色彩的明朗而又雄壮的进行曲,主题音调节奏铿锵有力,气势雄伟,使人豁然开朗,与第一乐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主题在全曲中出现了三次。 第二小段是几乎全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快速旋律,有如队伍在急速飞快地奔跑。 紧接者的第三小乐段也是有几乎是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快速旋律,顺者第二小段的旋律一泻而来,不可阻挡. 第四小段与第一小段完全相同,即重复这一乐段中富于东方色彩而又雄壮的进行曲。 接着,曲调转回a小调,这是第一乐段的再现。 乐曲的结尾部分较长,它是以进行曲风格的音调为素材,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的。曲调在A大调上进行,使乐曲显得壮丽辉煌,气势磅礴,音调继续发展,曲调不断推向高潮而结束了全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耳其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