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诗人马致远是什么朝代的

马致远 : 中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被誉为“马神仙”,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2,“马致远”是哪个朝代的?
马致远是元代的人。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扩展资料: 马致远(1250年—1321至1324年间)字千里,号东篱。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的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故有“马神仙”之称。其曲词豪放洒脱,散曲成就尤为世人推崇。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万中无一”之作。这首妇孺皆知的小令全文仅仅28个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短短的篇幅里,马致远描写了一个天涯过客的愁思,意境萧瑟悲凉。 时已深秋又临黄昏,藤是枯藤,树是老树,吹着飒飒西风。道是古道,马是瘦马。飘零在天涯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能不断肠呢?看那小桥、流水、人家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温馨,而家乡、亲人却又离得那么遥远。 天气渐冷,家中的一切的一切让人牵挂。可作为游子,却还要骑着疲惫的瘦马,一颠一簸地漂泊天涯。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啊。 马致远塑造的这幕晚秋意境,到底取材于哪里呢?近年就马致远故里引发的京冀之争,使我们从侧面了解了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的别样风景,村中的境象与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秋思》的意境颇为相似,并且村后有京西古道。 有关专家分析,马致远故里在韭园村只是传说而无史料,极可能是马致远曾在此流寓,并著有《天净沙·秋思》。而河北东光县马祠堂村,有马致远的家谱、史料等记载,马致远应为东光人氏。 据载,马致远早年在京都附近追求功名,但未找到出路。后约在元大德年间,出任江浙行省务官,在杭州时经常与散曲作家卢挚(疏斋)唱和。 马致远写《天净沙·秋思》时,应在北京韭园村,但仕途求索上并不得意,面对秋景他触景生情,运用巧妙的形象思维,把自己对功名不辞辛苦的不懈追求但依然无所获的故事———借秋思小令表达得委婉曲折而又淋漓尽致。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寥寥数语,妙境自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秋思之祖
3,马致远是哪个朝代的人?
1、马致远朝代:元代。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3、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