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百家讲坛两宋风云每集简介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
《两宋风云》讲的是从北宋灭亡,到南宋与金国多年交战,最终达成和议的这段历史.其中包括两宋期间著名的历史事件,如靖康之变、宋金议和等;并分析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讲了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揭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宋朝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在位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富庶繁华,据现代专家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是明朝的10倍之多.但是在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大军南下,一举灭亡了北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宋朝的两个皇帝都被金军掳走,康王赵构即位,率残部南迁,所以在历史上,宋朝被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那么富庶繁华的北宋,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而亡国之君宋徽宗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北宋后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画家,书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哲宗病死,向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书法.
百家讲坛特邀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老师-袁腾飞,讲评两宋风云.
土豆的网友较多,卡可到土豆首页下栽个飞速土豆或按土豆屏幕提示做就好.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观后感
观后感1
袁腾飞还是给暑期档的《百家讲坛》激起了不小的浪花,让这个老牌的国学节目展现出了那么一点儿青春的风采哦!袁腾飞被网友称为“袁历史”,还有个“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称号,其讲课视频便迅速走红网络,经常引来网友们的哄堂大笑,一个月内点击量就突破了100万次!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百家讲坛》这节目中许多老师都能将自己读史的心得和体会--通过自己所讲的主题内容向观众传播。
我觉得普通大众如果不是透过兴趣和爱好去读史的话,相信80%的人都愿意去看言情小说或漫画或网络游戏。
因为如果没有人指导的话,能透过古文中的艰涩难懂的文字去品味史学家笔下的人物真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啊!
许多人说袁腾飞京腔滑调,评书味浓厚,我也只能说他还是比较年轻,和一些研读历史多年的专家暂时无法相比,甚至缺少了一种史学家身上特有的凝重和沧桑,但我看了“两宋风云”后觉得:无论是他的历史功底,还是幽默感绝对不是一般的历史老师所具备的(我碰见的历史老师大都是照本宣科的),如果假以时日,定能成为史学大家。至少比那些自以为是的所谓史学专家强之百倍吧。
历史上的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一举占领了宋朝东京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靖康二年,赵构登基为宋高宗,建立了南宋政权。金军再次出兵灭宋,于是宋金两国硝烟四起。
那么在两宋期间,中华大地都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件?亡国之君宋徽宗,开国皇帝宋高宗,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岳飞、韩世忠;金国百战名将完颜兀术(金兀术),完颜亮等等,都是些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和民间传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百家讲坛》的袁腾飞从北宋灭亡,到南宋与金国多年交战,最终达成和议的这段历史。其中包括两宋期间,著名的历史事件,并分析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讲了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揭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袁腾飞讲述的《两宋风云》可谓讲解颇细、建树颇丰。
但是,人们在听取那些“忠臣”、“奸臣”、“昏君”“明君”的过程中,在扼腕叹息那些“令人遗憾”“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是是非非的斗争中,常常莫名惊诧于宋朝人怎么没有一个说“民为贵、君为轻”的人?!
宗泽起兵、岳飞起兵为什么都要高扬“迎回徽钦二帝”的大旗?!为什么那么多的英雄、那么强大的国力竟然这么窝囊?!
按说,本来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一位“明君”,他重视民生,休养生息,截止杀戮,颇有当代“为老百姓坐天下,为国家安定执政”的风范,甚至可以认定,他以文官统兵、“杯酒释兵权”等等措施,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然而,他的这种“民本思想”为什么得不到后来宋皇们继承和发扬呢?!
《两宋凤云》里面有一特牛逼的抗金英雄叫宗泽。名头虽不如岳飞,但他是岳飞的上司,是岳飞的伯乐,一手把岳飞提拔起来的。在靖康之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原大陆,宗泽横下报国决心,招募土匪为义勇军,与官兵联合抵御再次南下的金军。宗泽的个人领导能力在这次抵御金军外侵的战斗中起了决定作用。所有的官兵以及义勇都完全听命于他。其中,当时一只义勇军,为了显示自己坚决的抗金报国决心以及不辱宗泽提携的历史使命,每名士兵在自己的脸上刺下“赤字报国,誓杀金贼”的字样,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八字军”。这从侧面也能体现出宗泽的领导能力。官兵与义勇,大家齐心协力,共讨外贼。在中原一系列保卫战当中,作战英勇,视死如归,一次次打退外贼的侵扰。但就当形式好转之时,当时南宋皇帝宋高宗,由于惧怕“你把徽钦二帝迎回来,我还做皇帝吗?”的思想,拒绝接受宗泽的军事意见,宗泽好多爱国主张也被奸佞阻碍。后宗泽病倒,只能以泪洗面的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句,最后在临终之时大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含恨而终。此情此景,无不令人哀叹愤慨!
宗泽致死都不明白:宋高宗赵构在少年时候在宋宫里受欺负时一心励志,在北国做牛马时候一心打算复仇,但是做了几天锦衣玉食的皇帝以后,就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了,以一个人为中心了,哪里还管得了“雪靖康耻,保社稷和谐”?!哪还管得了你是忠臣还是良将?!
再说说最令人裂肠的、千古奇冤的、让正常人痛惜的、让善良人心碎的大英雄岳飞--
他的死还是和宗泽一样,也是因为不懂得揣摩赵构的心思啊!
因为“政治思想太幼稚”!!
赵构不能生育,你一个武将非要在朝堂上劝他立太子;赵构内心怕徽钦二帝又回来和他争权,你却要“直捣黄龙府”;赵构在杭州耍的得劲,你岳飞却进言让他回开封统帅军队;
一次一次傻乎乎的劝谏,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了死路。
岳飞啊岳飞,英雄啊英雄,但是他始终没有摆脱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桎梏,虽然他爱民抚民。
为什么从小说《岳飞传》到《两宋风云》,宋朝的话题总是让国人反复咀嚼、扼腕叹息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本”和“君本”思想,让人们不断地深刻反省。
观后感2
现在中央10套《百家讲坛》节目,每天正在热播袁腾飞的《两宋风云》系列。六月份的时候,中央10套的广告说:袁腾飞是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天啊,这一句话,吊起了我的胃口,看看到底是如何牛的,是真牛还是假牛。虽然现在才播到十几集,还没有播完,我就写了观后感,如下:
一、小伙子年青,帅气,感觉不到三十岁,应该比我小。刚才查了一下资料,天啊,比我大三岁。1972年人,37岁了,人家如何保养的啊!
二、刚开始,感觉挺好,故事多,特别细,有内容,知识很丰富,佩服。
三、讲述的语流并不太好,说话时,语句不太顺。
四、两宋王朝,固名题意应讲两宋的风云,但故事却从北宋亡国皇帝宋徽宗开始讲起,宋朝开国的事,并没有提及。现在天天讲南宋开国之战事,一件小事竟然讲一集,有点像讲评书一样,没完没了,已经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明课题布局极不合理。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袁腾飞知识丰富,但课题布局极不合理,并没有广告上说的那么牛,有些失望。
观后感3
《百家讲坛》,顾名思义就是讲历史上发生的种种事情。在这几年来,受到了很多听众的赞扬,这几天,由袁腾飞教授讲的《两宋风云》便拉开了序幕,这一个节目主要讲了:
宋徽宗刚即位时,也曾雄心壮志想要当个好皇帝。但是宋徽宗只是一个艺术家,他既没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不懂得如何识人辨才,更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理国家,于是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多年,奸相辅政,宦官掌兵,这些贪官佞臣们千方百计地讨好他,并利用宋徽宗的各种爱好,乘机勒索百姓。宋徽宗爱好奇石异木,于是全国上下大兴花石纲;宋徽宗崇信道教,于是满朝文武皆穿道袍;宋徽宗贪好女色,宰相王黼竟然领着皇帝去逛妓院。这样的皇帝,最终便导致了北宋时代的灭亡。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做某一件事情都要认真仔细,不能一知半解,导致事情以失败而告终
百家讲坛的第二位主讲人是谁
易中天:百家讲坛魅力主讲人排行榜 作为CCTV-10科教频道的主打品牌栏目之一,《百家讲坛》为文化科学通往大众和传播普及起到桥梁的作用,颇有贡献。 自开播以来,一直收视不错,广受好评。 挺喜欢这个节目的,看的多了,难免会对讲坛上的大师们评论一番,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虽云百家,不过看后自己喜欢的,能真正记住的,也就是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位了。 第一位:于丹 上榜理由:《论语》是常读常新的经典,在于丹老师的解读下,我们每个人都可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均有所获。 她掀起了全国的"论语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实乃幸事。 伴随孔子庄子,与圣贤对话,感悟经典,感悟成长。 魅力指数: 第二位:易中天 上榜理由: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百家讲坛让易中天如日中天,易中天让三国烽烟四起,我们一起做着英雄梦,在刀光剑影中看那飞扬着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不断重复着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不愿醒来。 魅力指数: 第三位:阎崇年 上榜理由:自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后,其他人在写历史人物时,都不敢"邪说"了,都争先恐后地在自己书的封面上乖巧的大书特书"正说"二字,以示正统。 (这样下来,难免就有人拿着萝卜根冒充野山参了。 其实土八路也没什么不好,照样打败反动派和小日本,干嘛非得夸口自己是正规军呢!) 魅力指数: 第四位:纪连海 上榜理由:百家讲坛上肢体语言最丰富的一位,无论是历史上的多尔衮、和珅还是李莲英,他都讲的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听纪连海讲课,我们不觉得自己是在听课,而是在听评书。 魅力指数: 第五位:金正昆 上榜理由:金讲授讲礼仪,无论是现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总会有笑声,即使不敢放声大笑,至少也会忍俊不禁。 没人会在他的课堂上睡觉,这样好的现场气氛与他的幽默诙谐是分不开的。 魅力指数: 第六位:王立群 上榜理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十四史中的龙头老大--《史记》,王立群解读的是细致严谨、温文尔雅。 他被公认是百家讲坛中最具学者风范的一位。 魅力指数: 第七位:孔庆东 上榜理由:北大醉侠赴会百家讲坛,自然是身手不凡,有板有眼。 当这位醉侠遇到鲁迅金庸,自然又是千杯不醉嗬。 魅力指数: 第八位:周汝昌 上榜理由:自胡适等人以来,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研究红学的没人不知道这个名字,这位红学泰斗--周汝昌。 现已90高龄的他依然笔耕不辍,著书育人。 让我们向周老师致敬! 魅力指数: 第九位:马未都 上榜理由:文物、中国传统工艺,在百家讲坛上作为专题长时间讲解,极少,马未都填补了这一空白。 瓷器、明清家具收藏,门槛不低,非职业玩家不能道其真谛,马未都以他多年收藏经验给我们作了生动的诠释。 魅力指数: 第十位:康震 上榜理由: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艺术中,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都是扛鼎级的人物,影响深远。 听康震解读他们的灿烂华章,评说他们的传奇人生,感受大师们的人格魅力。 魅力指数:
谁是《百家讲坛》最有人气的主讲人?
一个以文化人、历史专家、教师为主的《百家讲坛》在娱乐当道的年月里成为热门节目,到现在,在《百家讲坛》推出过讲座的人已超过了20位,这些人在上“讲坛”前,影响力只限于小圈子里,但在央视走了一遭,他们名气爆增,成为公众眼中的明星。他们能走红,除了央视这个造星平台外,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才是成为观众
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孙丹林
孙丹林是渤海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历史也成为孙丹林教授的爱好。孙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讲坛》之所以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的原因:《百家讲坛》充当了桥梁,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电视手段的运用,让《百家讲坛》这个安静的节目成了观众收视的一匹黑马;另外,《百家讲坛》使一些原来只在书斋里传播的文化和观点,与普通百姓见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孙丹林在《百家讲坛》讲过陆游、讲过唐伯虎,会时不时蹦出一些“帅呆”、“酷毙”等新潮词汇。当他讲到陆游钗头凤的经过时,连一些观众都被他讲哭了。
最洒脱——孔庆东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庆东说起金庸小说基本可以不看讲稿,凭他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戏言孔庆东是“北大的马克.吐温”。
最具人气——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近年撰写出版了《帝国的惆怅》以及“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易中天,这个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成了“超级教授”,并已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最争议——刘心武
刘心武,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先后担任北京第13中学教师、北京出版社编辑。近作长篇小说《钟鼓楼》标志着创作的新高度。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出,“红学家”一片哗然,认为他创出的“秦学”属于歪门别道,但在争议声中,刘心武主讲节目的收视率却节节高升。
最另类——纪连海
纪连海是北师大二附中的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算是一位“教书先生”。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上说清史。
纪连海的另类首先是身份,他不是专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而他的讲座风格也另类,看他的节目,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是常见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研究。已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万字。是国内知名礼仪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政府多部门顾问。
金正昆是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他发言的全过程。
最关键——阎崇年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讲坛》从北京市社科院找来了阎崇年讲清史,此前这个“讲坛”的收视一直不温不火,但阎崇年来了后立马扭转局面,节目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最悬疑——毛佩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最新出版著作:《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
毛佩琦《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视率排名位于去年《百家讲坛》所有讲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悬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间“明史热”。
最严谨——马瑞芳
马瑞芳,著名学者、作家,1942年生于山东青州,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2005年初,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
马瑞芳讲聊斋吸引观众注意,靠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龄的生平,并沿蒲松龄青年时的“南游”路线考察,有关《聊斋》的趣事就是这么被发掘出来的。
最学术——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讲坛》,以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吕后》,赢得满堂喝彩。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讲过汉代人物,而作为河南大学教授的王立群所讲内容更有史学家风范。他在节目中显得内敛,所讲内容考据严谨,每堂课结束后都令人感觉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