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编程猫 > 知识 > 正文
恐龙怎么折 立体
恐龙怎么折 立体
提示:

恐龙怎么折 立体

1.只要打印下面的电子图,再剪开折起来就可以完成的立体恐龙,小朋友们不要错过哟! 2.选择彩色的纸张打印,纸张要有一定的硬度。 3.打印好后,把实线剪开,虚线部分折起来。 4.一只站立的可爱恐龙就做好了。 3d立体恐龙折纸 !让娃亲手打造小恐龙~ 这款恐龙折纸男孩子一定不能错过!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左右脑平衡开发! 恐龙是一类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纲动物,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命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其是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 恐龙有着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怎么折恐龙 立体
提示:

怎么折恐龙 立体

折立体恐龙的步骤如下: 准备材料:一张A4纸或B5纸。 步骤如下: 1、沿对角线折叠,留出对角线。 2、把直角边沿60度角折。我这个是靠估计的。判断方法是靠下一步能否和对角线重合。 3、把刚刚折好的部分反方向对折使之与对角线重合。 4、另外一边往左折使之与刚刚折好的部分重合。 5、再把四步折好的部分往右对折。这样折其实打开我们的直角就被分成6等分了,每个角是15度。 6、把纸打开。沿着我的折痕往上折。折好后如下面那幅图所示。一般有些立体的折纸都有一个为留折痕铺垫的过程。有可能前面很多步仅仅是为了留折痕而已。折痕多了也要求我们要认真看好我们的折痕,选错折痕折叠也会导致我们无法折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7、另外一边重复操作。 8、把其转方向,两个角向下折,折好如图所示。 9、把其从中间对折。 10、把中间部分角沿虚线折叠。 11、另外一边重复操作。 12、把中间的角顺着折痕折叠。折好后如下图所示。 13、把其展开左边角对折,之后再对折一次如下图所示。留出折痕。另外一边角对折一次。 14、头部折叠弄出下图的折痕。 15、把纸展开头部部分折成如下图所示。这一步要根据图解多尝试。 16、再把折好的头部顺着中间部位拦腰叠一下。 17、尾部顺着对折的折痕折叠两次。折叠出下图效果。 18、把两只腿的图示部分打开铺平。 19、展开后变回这个样子,再重新把刚刚展开的部分再叠一次。 20、头部整理一下,画上眼睛。再把腿步和身体前半部分往里折一下塑造出立体感。脚可以像之前那样叠,也可以修改成我下面的第二幅图所示。恐龙就叠好了。

《变形金刚4》里的机器恐龙是怎么回事?
提示:

《变形金刚4》里的机器恐龙是怎么回事?

" “机器恐龙”(Dinobots)是由汽车人科学家“千斤顶”创造的机器恐龙小队,这支变迷心中的超人气组合于1984年在G1动画中首度亮相,今年也正是它们诞生三十周年。在动画中,“机器恐龙”的成员包括:头领霸王龙“钢索”、三角龙“铁渣”、雷龙“淤泥”、剑龙“嚎叫”、翼龙“飞镖”,真人电影中他们将改头换面全部登场,并会变形为机器人形态。
钢锁 Grimilock

  在方舟号坠落的火山岩洞中,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恐龙化石资源,汽车人发现后,决定制造巨型机器恐龙以抗衡霸天虎的强大势力。在地球人斯派克的帮助下,千斤顶和救护车制造了这群力大无比,但头脑简单的机器恐龙。遗憾的是,他们很快就失去控制,破坏了汽车人的基地设施,显像一号(显像屏一号)也未能幸免。最后被千斤顶用磁性感应器将其制服,并被汽车人永久封禁在岩洞之中。后威震天设计陷害汽车人,擎天柱等人被俘,千钧一发之际,千斤顶为机器恐龙设置了新的记忆功能,将其释放,并成功营救出同伴们。“钢锁”作为机器恐龙的领袖,原始参照生物为霸王龙,生性勇猛,体型巨大,并藐视一切权威与弱者。钢锁在G1动画中,最早被译制为摆尾龙,后来改作“钢锁”。
  钢锁虽然头脑简单,但认为自己最强大,应该成为汽车人当之无愧的领袖,经过声波扫描脑电图与威震天教唆,叛变之举油然而生,后为擎天柱舍身从险境将其救出而感动,最终大彻大悟,重新归顺于汽车人。后期的他性格发生了转变,变得更为单纯幼稚,喜欢听老战士“杯子”讲故事,还制造了组合金刚神风队--计算王,可见其智慧并非亚于其它同伴。口头禅为:""我,钢锁……""

  在漫威变形金刚世界观中,机器恐龙在方舟撞击地球的四百万年前就被激活并扫描野生恐龙形态,用来抵抗后来跟踪至地球上的霸天虎震荡波,最后,双方被深埋到巨石之下长达几百万年之久。这种怪异的故事背景与动画剧本相差甚远,属于Bob Budiansky早期的主创构想,好在故事情节比较引人入胜,能让更多变迷从另一个平行世界观中对钢锁及其它机器恐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机器恐龙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在2007-2008年的动画版系列,Q版钢锁依旧承袭了G1时期的一贯作风,那句:""我,钢锁……""再次回荡在耳边。真人电影《变形金刚4》中,钢锁将再次掀起机器恐龙的热潮,机器恐龙的正式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是G1世界观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