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划分出几个地层分区?
根据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现有的研究程度、钻孔及露头的岩性、古生物及接触关系,建立了6个地层分区。 (一)柯坪地层分区 柯坪地层分区志留系出露完整、接触关系清楚,为一套滨岸-潮坪相、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是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研究的经典地区。广泛分布于阿克苏西部、乌什、阿合奇、柯坪等地,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自下而上包括了柯坪塔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依木干他乌组。以柯坪印干大湾沟和铁热克阿瓦提剖面最为典型。 1.柯坪塔格组[(O3—S1)k] 柯坪塔格组为一套滨岸相的碎屑岩沉积,底部常见一层不稳定的褐灰色砾岩,与下伏中—上奥陶统印干组为假整合接触。根据所含的丰富的笔石、腕足、双壳、三叶虫、几丁虫及疑源类等多门类化石,将其时代定为早志留世,又由于在其下段产有晚奥陶世的几丁虫化石,将其下段确认为上奥陶统,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置于柯坪塔格组下段的顶部。本区的柯坪塔格组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区内全组厚度在100~700m之间。 下段:灰绿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粗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257~275m;中段:灰绿色泥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粗粉-细杂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厚60~125m;上段:灰绿色、暗紫色厚层状粗粉-细砂岩及灰绿色、深灰色页岩,厚84~132m。 2.塔塔埃尔塔格组(S1t) 塔塔埃尔塔格组为一套潮坪砂坝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与下伏柯坪塔格组为整合接触,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一般以红色层增多、岩性变粗为界。根据其中所产的疑源类、孢子、无颌类和棘鱼类以及上覆和下伏地层的时代,将其定为早志留世。在柯坪地区一般分为上、下两段,但覆盖区内统一称之为下砂岩段,区内全组厚度在95~600m 之间。下段岩性为紫红色、灰绿色薄中层细砂岩、粉砂岩与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上段较粗,为紫红色、浅灰色薄-中层细砂岩、粉砂岩夹紫红色泥页岩。 3.依木干他乌组(S2y) 依木干他乌组为潮坪-潟湖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与下伏塔塔埃尔塔格组为整合接触,以大套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的出现作为该组的开始。根据其中所发现的牙形石、棘鱼、无颌类等化石将其时代确定为中志留世。根据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在覆盖区称为红泥岩段,上段称为上砂岩段,区内厚度在150~600m之间。 下段: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灰绿色薄层粉砂岩、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偶夹砂质灰岩、鲕粒灰岩和泥晶灰岩的透镜体;上段: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灰绿色粉细砂岩。 (二)库鲁克塔格-塔东北地层分区 库鲁克塔格-塔东北地层分区包括了露头区的库鲁克塔格山地、覆盖区的孔雀河斜坡,两个地区的研究程度都很低,均仅见到志留系,两者之间岩性和古生物都难以对比。 1.库鲁克塔格地层小区 仅见于库鲁克塔格东段却尔却克—阿尔特梅什布拉克一带,称之为阿尔特梅什布拉克组,为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夹泥灰岩和灰岩,厚720~2217m,产笔石:Monograptus priodon;腕足类:Spiroraphe cf.bohemica;头足类:Michelinoceras等(新疆区域地质志,1993),与下伏上奥陶统树沟子组为连续沉积,与上覆下石炭统为假整合接触。 2.孔雀河地层小区 维马1井钻遇,井段2408~2923m,塔指将其命名为维马克群,按岩性自上而下分为一组和二组。一组为紫色粗-细粒岩屑砂岩夹灰绿色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暗紫色泥岩;二组为灰绿色、浅灰色粉砂岩、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与灰绿色、紫色泥质砂岩、泥岩。因两个组均产有早志留世几丁虫化石,而将其置于下志留统。与下伏奥陶系为整合接触。 (三)库车-塔北地层分区 在库车-塔北地层分区,由于库车坳陷中新生界厚度极大,还没有钻遇志留系的钻孔,因此研究范围仅限于塔北隆起。塔北隆起受后期构造破坏严重,侏罗系或三叠系直接上覆于志留系之上,地层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不同地区也有差异。 本区重要的生物化石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英买2井在柯坪塔格组中段发现早志留世的几丁虫 Conochitina iklaensis,笔石Glyptograptus incertus,G.tangshanensis,双壳Nuculileskalpinensis-Praectenodonts组合;草1井柯坪塔格组中段产早志留世的笔石Glyptograptus tansanensis-G.inxertus-G.tamariscus组合。 1.柯坪塔格组[(O3—S1)K] 塔北钻遇该组的钻孔有27口,大部分地区仅保留了中段,厚度差异很大,9~1009m不等,大多在150~400m之间,最厚的是英买30井,达到1009m,还未见底,最薄的是吉南1井,仅有9m。其下伏地层为下奥陶统或中、上奥陶统,除草1、草湖1等少数几口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外,其余钻孔均缺失下段地层,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柯坪塔格组中段代表了较深水的沉积环境,岩性以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灰色薄层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下段和上段岩性相近,均以灰绿色、绿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为主。 2.塔塔埃尔塔格组(S1t) 塔北钻遇该组的钻孔仅有6口井,钻遇井的厚度在78~385m之间,岩性及厚度在横向上均没有明显差异。与柯坪塔格组多为假整合接触,但草湖1井和草1井与柯坪塔格组上段为整合接触。 塔塔埃尔塔格组一般上部为浅灰色、灰紫色、灰白色、杂色厚层细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夹灰紫色、棕褐色泥岩;下部浅灰色、紫褐色巨厚层细砂岩与不等粒砂岩互层,夹紫褐色泥质粉砂岩及棕褐色。绿灰色薄层泥岩。 3.依木干他乌组(S2y) 塔北钻遇该组的钻孔较少,仅有7口井,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英买力地层小区,东部的轮南-轮台地层小区大多缺失,只有东河1井钻遇。依木干他乌组的厚度横向变化不大,在149~288m之间。与下伏地层多为超覆不整合接触,仅有英买2井为整合接触。依木干他乌组岩性以灰、灰白、紫色粉砂岩夹灰色、棕红色泥岩,由于存留厚度较薄,没有像露头区一样分出上部的上砂岩段、下部的红泥岩段。 (四)阿瓦提-满加尔地层分区 由于北部坳陷中新生界沉积厚度巨大,因此钻遇志留系的钻孔不多,只有20口井,主要分布在满加尔地区。从已钻遇地层的情况分析,依木干他乌组分布零星,以羊屋2井、满参1井、满西2井为代表。 区内志留系的重要化石发现不多,主要有羊屋2井柯坪塔格组产中志留世的微古植物化石。 1.柯坪塔格组[(O3—S1)K] 钻遇柯坪塔格组的井仅有2口井,羊屋2井和塔河1井。其中羊屋2井厚度为158m,塔河1井超过571m(没有钻穿),因此其横向分布规律并不清楚,推测与下伏奥陶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绿灰色、灰绿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2.塔塔埃尔塔格组(S1t) 区内钻遇塔塔埃尔塔格组的井较多,共有14口井,但钻穿者仅有羊屋2井,其厚度为172m,另有跃南1井和满1井尽管没有钻穿,厚度却很大,分别为377m和383m,可见其横向变化大。与下伏柯坪塔格组呈整合接触。岩性为紫灰、灰紫、浅灰色细砂岩、沥青质细砂岩,夹粉砂岩及泥岩,也称为沥青砂岩段或下砂岩段。 3.依木干他乌组(S2y) 依木干他乌组在区内分布不连续,主要分布于南部及西部地区。钻遇的有满参1井、满西2井、学参1井和跃南1井等4口井。满参1井的厚度为390m,跃南1井为240m,西部的满西2井尽管没有钻穿,厚度却达到79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或超覆不整合接触。 岩性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上砂岩段,以浅灰、紫红色细砂岩为主,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下段为红色泥岩段,以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 (五)塔克拉玛干地层分区 塔克拉玛干地层分区包括了巴楚、塔中、塘古孜巴斯和塔东共4个地层小区。统计分析表明,区内钻遇志留系的井最多,达到78口井,占了几乎整个盆地钻遇志留系钻孔的一半,主要集中在塔中地层小区。从地层展布规律来看,下志留统的柯坪塔格组在塔中、塔东及塘古孜巴斯等地层小区内几乎全部缺失,主要见于巴楚地层小区;其他时代地层在区内则均有范围不等的分布。以塔中10井、塔中33井、塘北2井、方1井及和4井为代表。 1.柯坪塔格组[(O3—S1)K] 柯坪塔格组在塔克拉玛干地层分区分布局限,除巴楚外,其他地区分布零星,在所有钻遇柯坪塔格组的9口井中,有6口井在巴楚、塔中、塔东及塘古孜巴斯仅有塔中451井、塔452井和塔中34井3口井钻遇。柯坪塔格组在本区厚度变化很大,巴5井最厚,达到665m;康2井次之,为477m;古董3井最薄,仅有150m。与下伏奥陶系多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柯坪塔格组的中、下段为灰色泥岩夹薄、中-厚层粉砂岩,上段的下部为绿色粉砂岩夹泥岩和细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岩、泥岩互层。 2.塔塔埃尔塔格组(S1t) 塔塔埃尔塔格组的分布比柯坪塔格组要广泛得多,钻遇该组的井多达55口井。从钻遇井的厚度统计来看,呈现西部厚—中部薄—东部厚的变化趋势:西部的巴楚地层小区最厚,一般在200~500m,最厚的为皮1井,厚达702m;塔中地区最薄,一般在100~200m,超过200m的井很少,塔中160井最厚,也仅有335m,最薄的是塔中103井,只有9m,该组在塔中地区分布是不连续的;到塔东地区厚度开始加大,如塔中33井为207m,塔中34井为203m。区域上塔塔埃尔塔格组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西部巴楚则为假整合接触。 塔塔埃尔塔格组岩性在横向上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砂泥比例上。巴楚地层小区岩性较细,为砂泥坪环境的褐、灰紫、浅灰色泥岩、粉砂岩互层,夹薄层细砂岩;塔中地区较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下砂岩段,以潮坪相砂坪的灰色细砂岩为主,夹灰绿色泥岩及粉砂岩,下部夹沥青质细砂岩;塔东地区岩性更粗、颜色变深,以海滩环境的中-厚层浅灰色细砂岩、深灰色及黑色沥青质细砂岩和棕色及灰绿色泥岩为主,偶夹含砾不等粒砂岩。 3.依木干他乌组(S2y) 依木干他乌组的分布范围比塔塔埃尔塔格组稍小,有42口井钻遇。从厚度统计来看,尽管全区东西差异不大,一般在150~250m,但与塔塔埃尔塔格组的分布相似,仍然由西向东呈现出厚—薄—厚的规律性变化:巴楚地区较厚,在200~300m之间,其中巴参1井最厚为387m;塔中地区较薄,而且井间的差异较大,最厚的塔中49井,厚424m,最薄的塔中17井仅保留了55m;塔东地区厚度开始加大,如塔中33井为244m,塔中32井为859m。与下伏塔塔埃尔塔格组经常相伴出现,二者间多呈整合接触, 依木干他乌组分为上部的上砂岩段和下部的红泥岩段,横向上分布稳定,差异仅在于上、下段相对厚度的变化。红泥岩段为棕色、棕褐色巨厚层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上砂岩段为棕色、棕红色、灰色、浅灰绿色中细砂岩及泥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夹灰岩。 (六)塔西南地层分区 塔西南地层分区通常称之为麦盖提斜坡,钻遇志留系的井有10口,纵向上地层发育齐全、基本连续,西厚东薄的分布规律明显,如西部的伽1井厚达1389m,自下而上发育了塔里木盆地的全部志留系,向东缺失增多、厚度变薄,到玛参1井志留系全部缺失。因其他地层特征与塔克拉玛干地层分区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划分为几个地层分区?
根据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现有的研究程度、钻孔及露头的岩性、古生物及接触关系,建立了6个地层分区。 (一)柯坪地层分区 柯坪地层分区志留系出露完整、接触关系清楚,为一套滨岸-潮坪相、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是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研究的经典地区。广泛分布于阿克苏西部、乌什、阿合奇、柯坪等地,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自下而上包括了柯坪塔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依木干他乌组。以柯坪印干大湾沟和铁热克阿瓦提剖面最为典型。 1.柯坪塔格组[(O3—S1)k] 柯坪塔格组为一套滨岸相的碎屑岩沉积,底部常见一层不稳定的褐灰色砾岩,与下伏中—上奥陶统印干组为假整合接触。根据所含的丰富的笔石、腕足、双壳、三叶虫、几丁虫及疑源类等多门类化石,将其时代定为早志留世,又由于在其下段产有晚奥陶世的几丁虫化石,将其下段确认为上奥陶统,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置于柯坪塔格组下段的顶部。本区的柯坪塔格组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区内全组厚度在100~700m之间。 下段:灰绿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粗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257~275m;中段:灰绿色泥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粗粉-细杂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厚60~125m;上段:灰绿色、暗紫色厚层状粗粉-细砂岩及灰绿色、深灰色页岩,厚84~132m。 2.塔塔埃尔塔格组(S1t) 塔塔埃尔塔格组为一套潮坪砂坝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与下伏柯坪塔格组为整合接触,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一般以红色层增多、岩性变粗为界。根据其中所产的疑源类、孢子、无颌类和棘鱼类以及上覆和下伏地层的时代,将其定为早志留世。在柯坪地区一般分为上、下两段,但覆盖区内统一称之为下砂岩段,区内全组厚度在95~600m 之间。下段岩性为紫红色、灰绿色薄中层细砂岩、粉砂岩与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上段较粗,为紫红色、浅灰色薄-中层细砂岩、粉砂岩夹紫红色泥页岩。 3.依木干他乌组(S2y) 依木干他乌组为潮坪-潟湖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与下伏塔塔埃尔塔格组为整合接触,以大套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的出现作为该组的开始。根据其中所发现的牙形石、棘鱼、无颌类等化石将其时代确定为中志留世。根据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在覆盖区称为红泥岩段,上段称为上砂岩段,区内厚度在150~600m之间。 下段: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灰绿色薄层粉砂岩、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偶夹砂质灰岩、鲕粒灰岩和泥晶灰岩的透镜体;上段: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灰绿色粉细砂岩。 (二)库鲁克塔格-塔东北地层分区 库鲁克塔格-塔东北地层分区包括了露头区的库鲁克塔格山地、覆盖区的孔雀河斜坡,两个地区的研究程度都很低,均仅见到志留系,两者之间岩性和古生物都难以对比。 1.库鲁克塔格地层小区 仅见于库鲁克塔格东段却尔却克—阿尔特梅什布拉克一带,称之为阿尔特梅什布拉克组,为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夹泥灰岩和灰岩,厚720~2217m,产笔石:Monograptus priodon;腕足类:Spiroraphe cf.bohemica;头足类:Michelinoceras等(新疆区域地质志,1993),与下伏上奥陶统树沟子组为连续沉积,与上覆下石炭统为假整合接触。 2.孔雀河地层小区 维马1井钻遇,井段2408~2923m,塔指将其命名为维马克群,按岩性自上而下分为一组和二组。一组为紫色粗-细粒岩屑砂岩夹灰绿色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暗紫色泥岩;二组为灰绿色、浅灰色粉砂岩、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与灰绿色、紫色泥质砂岩、泥岩。因两个组均产有早志留世几丁虫化石,而将其置于下志留统。与下伏奥陶系为整合接触。 (三)库车-塔北地层分区 在库车-塔北地层分区,由于库车坳陷中新生界厚度极大,还没有钻遇志留系的钻孔,因此研究范围仅限于塔北隆起。塔北隆起受后期构造破坏严重,侏罗系或三叠系直接上覆于志留系之上,地层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不同地区也有差异。 本区重要的生物化石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英买2井在柯坪塔格组中段发现早志留世的几丁虫 Conochitina iklaensis,笔石Glyptograptus incertus,G.tangshanensis,双壳Nuculileskalpinensis-Praectenodonts组合;草1井柯坪塔格组中段产早志留世的笔石Glyptograptus tansanensis-G.inxertus-G.tamariscus组合。 1.柯坪塔格组[(O3—S1)K] 塔北钻遇该组的钻孔有27口,大部分地区仅保留了中段,厚度差异很大,9~1009m不等,大多在150~400m之间,最厚的是英买30井,达到1009m,还未见底,最薄的是吉南1井,仅有9m。其下伏地层为下奥陶统或中、上奥陶统,除草1、草湖1等少数几口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外,其余钻孔均缺失下段地层,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柯坪塔格组中段代表了较深水的沉积环境,岩性以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灰色薄层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下段和上段岩性相近,均以灰绿色、绿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为主。 2.塔塔埃尔塔格组(S1t) 塔北钻遇该组的钻孔仅有6口井,钻遇井的厚度在78~385m之间,岩性及厚度在横向上均没有明显差异。与柯坪塔格组多为假整合接触,但草湖1井和草1井与柯坪塔格组上段为整合接触。 塔塔埃尔塔格组一般上部为浅灰色、灰紫色、灰白色、杂色厚层细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夹灰紫色、棕褐色泥岩;下部浅灰色、紫褐色巨厚层细砂岩与不等粒砂岩互层,夹紫褐色泥质粉砂岩及棕褐色。绿灰色薄层泥岩。 3.依木干他乌组(S2y) 塔北钻遇该组的钻孔较少,仅有7口井,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英买力地层小区,东部的轮南-轮台地层小区大多缺失,只有东河1井钻遇。依木干他乌组的厚度横向变化不大,在149~288m之间。与下伏地层多为超覆不整合接触,仅有英买2井为整合接触。依木干他乌组岩性以灰、灰白、紫色粉砂岩夹灰色、棕红色泥岩,由于存留厚度较薄,没有像露头区一样分出上部的上砂岩段、下部的红泥岩段。 (四)阿瓦提-满加尔地层分区 由于北部坳陷中新生界沉积厚度巨大,因此钻遇志留系的钻孔不多,只有20口井,主要分布在满加尔地区。从已钻遇地层的情况分析,依木干他乌组分布零星,以羊屋2井、满参1井、满西2井为代表。 区内志留系的重要化石发现不多,主要有羊屋2井柯坪塔格组产中志留世的微古植物化石。 1.柯坪塔格组[(O3—S1)K] 钻遇柯坪塔格组的井仅有2口井,羊屋2井和塔河1井。其中羊屋2井厚度为158m,塔河1井超过571m(没有钻穿),因此其横向分布规律并不清楚,推测与下伏奥陶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绿灰色、灰绿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2.塔塔埃尔塔格组(S1t) 区内钻遇塔塔埃尔塔格组的井较多,共有14口井,但钻穿者仅有羊屋2井,其厚度为172m,另有跃南1井和满1井尽管没有钻穿,厚度却很大,分别为377m和383m,可见其横向变化大。与下伏柯坪塔格组呈整合接触。岩性为紫灰、灰紫、浅灰色细砂岩、沥青质细砂岩,夹粉砂岩及泥岩,也称为沥青砂岩段或下砂岩段。 3.依木干他乌组(S2y) 依木干他乌组在区内分布不连续,主要分布于南部及西部地区。钻遇的有满参1井、满西2井、学参1井和跃南1井等4口井。满参1井的厚度为390m,跃南1井为240m,西部的满西2井尽管没有钻穿,厚度却达到79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或超覆不整合接触。 岩性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上砂岩段,以浅灰、紫红色细砂岩为主,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下段为红色泥岩段,以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 (五)塔克拉玛干地层分区 塔克拉玛干地层分区包括了巴楚、塔中、塘古孜巴斯和塔东共4个地层小区。统计分析表明,区内钻遇志留系的井最多,达到78口井,占了几乎整个盆地钻遇志留系钻孔的一半,主要集中在塔中地层小区。从地层展布规律来看,下志留统的柯坪塔格组在塔中、塔东及塘古孜巴斯等地层小区内几乎全部缺失,主要见于巴楚地层小区;其他时代地层在区内则均有范围不等的分布。以塔中10井、塔中33井、塘北2井、方1井及和4井为代表。 1.柯坪塔格组[(O3—S1)K] 柯坪塔格组在塔克拉玛干地层分区分布局限,除巴楚外,其他地区分布零星,在所有钻遇柯坪塔格组的9口井中,有6口井在巴楚、塔中、塔东及塘古孜巴斯仅有塔中451井、塔452井和塔中34井3口井钻遇。柯坪塔格组在本区厚度变化很大,巴5井最厚,达到665m;康2井次之,为477m;古董3井最薄,仅有150m。与下伏奥陶系多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柯坪塔格组的中、下段为灰色泥岩夹薄、中-厚层粉砂岩,上段的下部为绿色粉砂岩夹泥岩和细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岩、泥岩互层。 2.塔塔埃尔塔格组(S1t) 塔塔埃尔塔格组的分布比柯坪塔格组要广泛得多,钻遇该组的井多达55口井。从钻遇井的厚度统计来看,呈现西部厚—中部薄—东部厚的变化趋势:西部的巴楚地层小区最厚,一般在200~500m,最厚的为皮1井,厚达702m;塔中地区最薄,一般在100~200m,超过200m的井很少,塔中160井最厚,也仅有335m,最薄的是塔中103井,只有9m,该组在塔中地区分布是不连续的;到塔东地区厚度开始加大,如塔中33井为207m,塔中34井为203m。区域上塔塔埃尔塔格组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西部巴楚则为假整合接触。 塔塔埃尔塔格组岩性在横向上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砂泥比例上。巴楚地层小区岩性较细,为砂泥坪环境的褐、灰紫、浅灰色泥岩、粉砂岩互层,夹薄层细砂岩;塔中地区较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下砂岩段,以潮坪相砂坪的灰色细砂岩为主,夹灰绿色泥岩及粉砂岩,下部夹沥青质细砂岩;塔东地区岩性更粗、颜色变深,以海滩环境的中-厚层浅灰色细砂岩、深灰色及黑色沥青质细砂岩和棕色及灰绿色泥岩为主,偶夹含砾不等粒砂岩。 3.依木干他乌组(S2y) 依木干他乌组的分布范围比塔塔埃尔塔格组稍小,有42口井钻遇。从厚度统计来看,尽管全区东西差异不大,一般在150~250m,但与塔塔埃尔塔格组的分布相似,仍然由西向东呈现出厚—薄—厚的规律性变化:巴楚地区较厚,在200~300m之间,其中巴参1井最厚为387m;塔中地区较薄,而且井间的差异较大,最厚的塔中49井,厚424m,最薄的塔中17井仅保留了55m;塔东地区厚度开始加大,如塔中33井为244m,塔中32井为859m。与下伏塔塔埃尔塔格组经常相伴出现,二者间多呈整合接触, 依木干他乌组分为上部的上砂岩段和下部的红泥岩段,横向上分布稳定,差异仅在于上、下段相对厚度的变化。红泥岩段为棕色、棕褐色巨厚层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上砂岩段为棕色、棕红色、灰色、浅灰绿色中细砂岩及泥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夹灰岩。 (六)塔西南地层分区 塔西南地层分区通常称之为麦盖提斜坡,钻遇志留系的井有10口,纵向上地层发育齐全、基本连续,西厚东薄的分布规律明显,如西部的伽1井厚达1389m,自下而上发育了塔里木盆地的全部志留系,向东缺失增多、厚度变薄,到玛参1井志留系全部缺失。因其他地层特征与塔克拉玛干地层分区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西昌盆地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及生储特征初探
5.6.1 概况 西昌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发育不全,分布有限,厚度不太大,只有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的雷打树组和新近系上新统的昔格达组。雷打树组为一套干燥气候下形成的河流—湖泊相红色砂泥岩夹少量碳酸盐岩沉积,最厚可达1000m,但分布零星,仅见于米市-桥顶山向斜核部,对生油、储油均无意义。而昔格达组在区内除隐伏于邛海盆地、安宁河河谷地带外,在西昌山附近的青山咀—周家村—北山,大南山—果园桥,缸窗—大菁梁子等地也有分布,其面积约88km2,以周家村至小龙沟一带发育好,厚922.35m。此外在昭觉石油乡(笔者实地踏勘,采有样品并作了分析),布拖县城的南边和西边(厚245m,产褐煤,可民用),甘洛县西南部、冕宁县石龙、汉源县富林、米易县尼龙沟,普雄劣吾(厚仅40m),以及会理县甸法关及红格昔格达村(本组名的命名地)和盐源县的清水河、渡口大水井、云南元谋等地均有零星分布。 但分布面积最大、厚度最大,可能有油气资源前景的是邛海盆地及其周边地区。邛海腹地之昔格达组,据资料厚度可达600m,向东西两侧逐渐变薄,在安宁河腹地高棚及木村一带,本组最大厚度可达800m以上,向南、北变薄,在西昌城北边的周家村至小龙沟一带最厚达922.35m,据有关单位测定绝对年龄为240万年,时代属新近纪。 5.6.2 剖面沉积相特征 以西昌城北周家村—小龙沟的昔格达组剖面为代表,讨论剖面沉积相特征(图5.5,图5.6)。 该地昔格达组剖面可分3段(表5.21): 5.6.2.1 第一段(下段)(XgF1) 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砾石层(弱固结的砾岩)夹灰紫色粉砂质粘土岩透镜体,它与下伏的新村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290.22m。 下段中砾岩厚275.05m,占全段厚(290.22m)的95%,而粉砂质泥岩厚仅15.17m,占全段厚的5%。砾石层中砾石成分较单一,多为下伏地层或附近的基岩;以紫红色粗砂岩、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偶见脉石英,砾石多呈次棱角—次圆状,多数为棱角状,无分选,少量呈颗粒支撑,并略显定向排列(为冲积扇上的辫状河道或筛积砾岩相),但多数为杂基支撑,由粘土、粉砂充填,弱固结或半胶结,砾石无定向排列,显然为冲积扇(也可叫洪积扇)的泥石流沉积。 图5.5 西昌锡炼厂—太和安宁河群昔格达组地质剖面图 图5.6 昔格达组岩相古地理 (据攀西地质队) 表5.21 西昌周家村-小龙沟昔格达组主要特征 砾岩层间偶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透镜体,略显水平层理,但分布不稳定,局部还可夹泥炭、褐煤或炭屑砂岩透镜体,此为冲积扇上辫状河道旁的漫岸沉积。 昔格达组一段相当于袁复礼命名的“西昌砾石层”,分布零星,多缺失,它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由于受古地形制约,故各地厚度变化大,其在周家村、边家山、回龙沟及惹私得等地发育全,厚214.14~290.22m。太和铁矿31号钻井资料显示了由盆地或谷地边缘的山前地带向盆地或河谷中心,厚度快速变薄或尖灭的变化规律,这也是冲积扇相杂砾岩的产状特征。 5.6.2.2 第二段(中期)(XgF2) 主要为灰—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夹钙质水云母泥岩、泥灰岩或含砂泥灰岩透镜体,偶夹细粒长石砂岩。厚387.87m。岩层中含有较丰富的介形类和孢粉化石。 粉砂岩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局部有变形层理,泥岩中有水平纹层、小型波状层理,均显示沉积水体水动力较弱,较安静的弱还原—还原的浅湖环境,故二段为浅湖泊产物。从二段的岩石颜色(暗色)、粒度(粉砂)、含炭屑、含较丰富的生物等特征看,它有利于生油。在布拖县城南西的褐煤,昭觉石油乡的油页岩,也多属昔格达组二段,或叫狭义的昔格达组,多属湖泊—沼泽相产物,有利于油气的生成。 5.6.2.3 第三段(上段)(XgF3) 主要为黄灰色、黄褐色薄层—块状细—粗粒长石砂岩,间夹黄褐色砾岩、钙质粉砂岩、泥岩和泥灰岩透镜体,显示多个向上变细的沉积韵律。厚244.26m。 砂岩中可见板状层理、交错层理、块状层理,偶见变形层理,局部见炭屑、炭化木及介形类、孢粉化石,可见河流相的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属河流相沉积。 昔格达组上段因在小龙沟最发育,故有人称为小龙沟组,它的生油意义不大,但可看出新近纪上新世期的沉积环境的变化阶段和过程:即由下段的冲积扇相,经中段的湖沼相,变为上段的河流相,气候变化由干燥—潮湿—半干旱,沉积物由粗—细—粗的旋回。从层序地层学的观点看,是由水进体系(从下段到中段)—高水位体系(中段,利于生油)—低水位体系(上段,可以储油)的变化过程。 新近系昔格达组在小龙沟一带产状变化较大,多数倾角已达20°~30°,少数近于直立,还可受喜马拉雅期的断层破坏,见有断层,知西昌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较强烈。 5.6.3 剖面沉积相概况 从西昌盆地中昔格达组分布特征看,主要见于邛海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和安宁河河谷地带,多呈不连片的零星分布,原多产于邛海断陷盆地,河谷小型断陷区或山间、山前低凹区,后又因新构造运动破坏、抬升、剥蚀,分布更零乱,能保存下来的昔格达组有限。 从西昌邛海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昔格达组沉积相图及攀西地质大队资料看,可见隆起山脉前为冲积扇相,向断陷盆地中心变为湖泊相或河湖交替相,湖泊小,且其中还可有岛屿(泸山隆起)。本区昔格达组分布面积有近400km2,以湖泊相面积为主,占2/3,冲积扇相面积有限,在1/3以下。 在昭觉石油乡昔格达组主要为黑色炭质页岩、褐煤和油页岩(作了生油分析)。分布面积较小,估计有几平方千米,周边为三叠系和上二叠统玄武岩。其沉积相多半为湖泊相和沼泽相。 布拖县城西边的昔格达组产能民用的褐煤,但分布面积不大(几千平方千米),厚度不大(最厚245m)。多为沼泽相产物。但推测在近山脉陆源区处,也可出现冲积扇相。 5.6.4 油气资源评价 从西昌地区新近系昔格达组的分布面积小、厚度不太大、成熟度不高、产褐煤等特征看,对油气的生成意义可能不大。厚度多在1000m以内,达不到生油门限(一般为1500m深),可能不能生成油气。昭觉石油乡老乡描述当地一坑曾燃烧了3年,可能是褐煤、炭化木引起的燃烧,能烧这么久,是否与下伏二叠系、三叠系的天然气有关,这是值得研究。 邛海湖周边在打热水钻孔,有热水可提高地热梯度,促进油气的生成,使该地的生油门限变浅,若再加上邛海湖心昔格达组变厚,也许会出现油气显示,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