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编程猫 > 知识 > 正文

目录

1,推荐几篇文学散文

推荐几篇文学散文

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张胜友《父亲》桑麻《一九九二年的暴力》王剑冰《水墨周庄》王十月《寻亲记》陈启文《一个号码的消失》杨献平《我的村庄,我的痛》张华北《秋声秋色里的大苇洼》张国成《父亲之光》刘水清《麦秸垛》张于《出走的衣冠庙》 (散文集)获奖人员名单谢望新《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阿莹《俄罗斯日记》李宗奇《宗奇散文》沈琨《岁月山河》吴克敬《碑说》杜焕常《潇潇雨》冯捷《风花雪夜·昆仑》徐风《天下知己》李新烽《非凡洲游》彭鸽子《走进司岗里腹地》习习《浮现》姚雪雪《夏都绘影》刘志成《边地罹忧》席星荃《记忆与游走》 (散文理论集)获奖人员名单余雷《儿童散文探论》傅德岷《散文艺术论》《谈读书》,《美学》,《美学原理》,《艺文杂谈》

2,文学散文


克洛岱尔
  透过我对面的两扇窗子、我左边的两扇窗子和我右边的两扇窗子,我看见、我听见下着瓢泼大雨。我想大约是午后一刻钟:我四周。全是光和水。我像一只气泡里的昆虫。享受着被雨水囚禁在室内的安全感,用钢笔蘸着墨水,写下这首诗。
  这决不是毛毛细雨,这决不是凋零、朦胧的雨。云彩擦着地面。猛烈地、气势汹汹地向地面扑过去。空气多么凉爽呀!青蛙在湿润厚密的草丛里甚至忘记了池沼!雨停了也不用害怕;这场雨多么充沛,多么令人惬意。土地不见了,房屋浸在水里。被淹没的树木淌着水,河流似乎也被淹没了。对于我。时间停滞了。我侧耳倾听。并非等待时钟的鸣响,而是思索着圣诗无数平淡的声韵。
  然而,雨在傍晚停了,而积聚的云彩准备进行更阴沉的进攻,犹如战斗正烈时从天巅直扑下来的伊里斯;一只黑蜘蛛停下来,头朝下,倒悬在我的窗口当中。天已经暗下来。要点灯了。我用这滴墨水向暴风雨奉献我的祭奠。

3,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谁和谁哦还有哦在唐宋八大家里面的古文运动倡导者

简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起源
起源“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究竟起于何时?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除了八大家之说以外;另有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四人,称为宋四家,或宋朝古文四家。



历史背景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韩愈、柳宗元在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王安石、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所以唐宋八大家又分为唐二家(韩愈、柳宗元)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4,落雪的简介

落雪简介: 落雪是郑振铎的笔名,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在浙江温州市出生,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等,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也是著名的收藏家和训诂家。 郑振铎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册出版》,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 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享年60岁。 扩展资料: 郑振铎的一生没有离开过翻译,成果颇丰,对我国文学与翻译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掌握的外语主要是英语,因而从事的翻译都是从英文转译的。 新文化运动开展以来,随着人们对文学认识的提高,有些人对译作是否能保持原著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提出质疑。 甚至有些人认为文学作品是绝对不可译的,尤其是诗歌翻译,他们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于这个问题,郑振铎认为,文学书是绝对能译的。 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够完全由原文移到译文里面,就是原文的艺术之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于译文中。 他还认为文学的风格就是文学的表达,而表达可以把人类思想具有共通的东西移植成文字。这种对于文学可译性的论述,消除了某些译者和读者的疑虑,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郑振铎早在青年时代就对文物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买古籍和陶俑,都是靠他在大学的薪水和微薄的稿费。 尽管在乱世中文物变得相对廉价,但收藏这些陶俑的花费也不少。于是,家里过得更为窘困,靠的是节衣缩食。 早在郑振铎旅居英国伦敦时,就曾编著了迄今所知的他的第一部考古专著《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一书,介绍了世界考古的重要发现。 当时,我国田野考古工作尚在萌芽阶段,大批文物被盗掘而流落海外,或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从事文物研究。 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把有限的全部财力都用来搜集古书。到了抗战时期,他又和一些朋友竭尽全力为国家抢救了大批珍贵古籍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

5,作家落雪的简介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享年60岁。 扩展资料: 由于时局的动荡不定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郑振铎的藏书屡有损失,或毁于战火,或为生活所迫而出让,前后变化较大,至于其一生藏书的总量,难以有一个精确的统计。 《西谛书目》一书所反映的为其晚年藏书的情况,据该书所载,除外文书、通行常见旧版书和新版书外,仅古籍一项就多达7740种,由此可以对其藏书情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郑振铎研究中国古代通俗文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他搜罗通俗文学方面的旧籍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此后这也成为其藏书的重点和特色。 他采取人弃我取的方式,“于诸藏家不甚经意之剧曲、小说、与夫宝卷、弹词,则余所得独多”(郑振铎《劫中得书记》序,载《郑振铎文集》第七卷第4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

6,郑振铎的主要作品

一、郑振铎的主要作品: 1、专著: 《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 2、小说: 《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佝偻集》、《欧行日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 3、译著: 《沙宁》、《血痕》、《灰色马》、《飞鸟集》、《新月集》、《印度寓言》。 二、人物简介: 郑振铎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和藏书家。1898年生于浙江温州,祖籍福建长乐,笔名西谛。抗战期间,郑振铎在上海倾囊收购流散古籍,并联合张元济等知名学者在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抢购如张氏适园、刘氏嘉业堂、邓氏群碧楼、沈氏海日楼、瞿氏铁琴铜剑楼等私藏珍本,为中华文化保存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出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凡有接收捐献或收购到的重要善本,都优先转给国家图书馆收藏。先生去世后,家属秉承遗志,将其生平藏书全部捐赠给国家图书馆,为国图善本馆藏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三、著作介绍: 1、《文学大纲》是2010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振铎。 全书分四大卷共四十五章,对于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均作生平简介,而对于各种名著,既有故事梗概的简述,也对之作出简要的评论。这使得全书不仅富有较浓的文学史色彩,还兼具世界文学辞书的性质,一册在手,使得当时的中国读者,可以对世界文学史概况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了解与认识。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也是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世界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巨著,是我国在世界文学史课题方面的开山之作,也是整个东半球较早出现的文学史类专著。 郑振铎首次把东西方文学史平等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明确地摒弃了一般西方学者所持的“西方中心论”,而对东方国家(地区、民族)的优秀文学遗产(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学的伟大成绩)表现了同样的尊重和推崇。 《文学大纲》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诸多领域;所述上起人类开化史之初叶,下迄20世纪前期中国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涉及古今中外诸多作家诗人和名篇名作。 2、《俄国文学史略》内容简介:俄国的文学,和先进的英国、德国及法国及其他各国的文学比较起来,确是一个很年轻的后进;然而她的精神却是非常老成,她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实。她的全部的繁盛的历史至今仅有一世纪,而其光芒却在天空炫耀着,几欲掩蔽一切同时代的文学之星,而使之黯然无光。 郑振铎倡导对外国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又以自己的相应的研究成果,在方法论等方面为同时代的人们初步地成功地构建了某种学术范式。且以那本《俄国文学史略》为例,从由郑振铎编纂的前十三章的内容看,可谓在中国首次完整系统地勾勒了俄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或者说是对俄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风貌作了鸟瞰式的把握。 3、《中国俗文学史》是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郑振铎。本书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 《中国俗文学史》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有学者认为该书可以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互为补充,鼎足为三,珠联璧合,均为研究中国文学史必读的基本典籍。 作者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该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从大体说来,确是关于中国俗文学的非常完善的本子,尤其是许多参考书,是为平常所不易搜求的。 4、《中国版画史图录》是2012年中国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振铎。本书收录了上千幅图叙述了中国版画的发展历史。 我国版画之兴起,远在世界诸国之先。欧洲之版画,为德荷二国所创,始施于博戏之纸牌上,并以刻印圣经图像,时约在公历一千四百年左右(当我国永乐初)。日本之浮世绘版昼则盛于江户时代(当我国万历至同治间)。 独我国则于晚唐已见流行。迄万历、崇祯之际而光芒万丈。歙人黄、刘诸氏所刊,流丽工致,极见意匠。十竹斋所刊昼谱、笺谱则纤妙精雅,旷古无伦,实臻彩色版画最精至美之境。其时欧西木刻昼固犹在萌芽也。世人唯知有《芥子园画谱》。 5、《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郑振铎。全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卷,自古代文学鸟瞰至近代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第章分若干小节。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 另外,本书还首次附入插图。在书的论述中,着重于第一个文学运动或某一种文体以及能代表那一时代的重要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先驱郑振铎铜像在国图揭幕

7,郑振铎主要作品有哪些

郑振铎的主要著作有:
《文学大纲》 《俄国文学史略》 《中国文学论集》 《中国俗文学史》
《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 《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 《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中国版画史图录》  
小说

《家庭的故事》 《取火者的逮捕》 《桂公塘》 《佝偻集》 《欧行日记》
《短剑集》 《困学集》 《海燕》 《民族文话》 《蛰居散记》
译著

《沙宁》 《血痕》 《灰色马》 《飞鸟集》 《新月集》 《印度寓言》

8,郑振铎的简介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扩展资料: 郑振铎贡献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 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

9,郑振铎简介

郑振铎简介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享年60岁。 扩展资料一、人物评价 郑振铎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二、郑振铎贡献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 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 三、郑振铎主要作品 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 小说:《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佝偻集》 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飞鸟集》、《新月集》

10,海燕 郑振铎 赏析

小小燕子寄乡愁——析郑振铎的【海燕】

乡愁是文学亘古不变、常写常新的一个主题,外国的和古代的我们姑且不论,只说现代中国的。如鲁迅的《故乡》《社戏》,周作人的《乌篷船》,叶圣陶的《藕与莼菜》,郁达夫的《怀乡病》,冰心的《寄小读者》,余光中的《乡愁》《春天,遂想起》,等等这些文章,各篇的题旨、写作背景、动因以及为文风格等,尽管各各不同,表现方式、手法和体式也大异其趣,但是,读者都能很自然真切地从中感受到笼罩其中的浓郁的思乡思亲之情。有些篇章,像鲁迅的《故乡》《社戏》《在酒楼上》之类,其命意或许与游子的故园之思、家国之念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作者也许无意于直接表达旅居外地、漂泊异域的乡愁,而天涯孤旅的离愁别绪却也如丝如缕地飘荡、缭绕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无时无处不感受到思乡之苦。

事实上是,人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乡愁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现象。郑振铎的《海燕》就是一首优美无比的思乡曲。

郑振铎,祖籍福建省长乐县,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1918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今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1921年,他与周作人、叶圣陶、沈雁冰等12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从此,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和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上。五四时期,他是“为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创作了许多诗歌、散文、小说;他也曾编过报纸、杂志,做过翻译和研究,又是一位治学严谨、著述丰富的著名学者、教授。胡愈之称他是个“多面手”,“不论在创作和翻译方面,不论是介绍世界名著或整理文化遗产方面……都作出了平常一个人所很少能作到的那么多的贡献”(胡愈之:《哭振铎》);端木蕻良也说:“中国要是有所谓‘百科全书’派的话,那么,西谛先生(郑振铎的字———笔者)是最卓越的一个”(端木蕻良:《追思》)。在考古学方面,他著有《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在文学史研究上,他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文学大纲》等,这些都是该专业研究领域的力作。20世纪50年代末,郑振铎遇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郑振铎文集》,共7卷。他还是一位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是我国文学、文化界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共和国成立后,他全身心地致力于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建设和交流,曾主持创办了重要的学术刊物《文物》《考古学报》等,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多次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和文化访问团,到苏联、东欧以及亚非各国访问、交流。1958年10月17日在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海燕》写于旅法途中。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郑振铎为躲避因联名写信抗议蒋介石的暴行而可能遭遇的不测,被迫于5月21日乘法国邮船“阿托士”号,从上海出发逃亡到法国、英国等地将近一年半。此次同船的还有陈学昭、徐元度、袁中道、魏兆淇等,除了陈学昭外,其余三人都是在船上新结识的旅伴。在船上,他们相约把“在Athos上所感到的,所想到的,所见到的”写成文字,“寄回给亲爱的国人和亲友”。他在这次旅法途中写的散文后来被编入1932年7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散文、杂论集《海燕》。选入课本中的《海燕》便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确切的写作时间是1927年5月26日夜,这时,“阿托士”号已驶过香港,正向着西贡港口驶去。

《海燕》是一篇游记散文,也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作。燕子是历代文人墨客喜爱的小生灵,古代诗文中,吟咏燕子的诗句多如牛毛,像“谁家新燕啄春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等,都是名句。许多女子还取名为“春燕”“飞燕”“小燕”之类,无不因为小燕子活泼可爱,“积伶积俐”,给人间“平添了许多生趣”。

燕子是一种候鸟,冬去春来。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燕子归来寻旧垒”的时候,表明严冬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所以,人们又称小燕子为报春的使者。

这篇散文,作者首先将小燕子置于故乡的背景下来描绘。那是春风拂面、春光明媚、百花绽放的“春间二三月”,天上有“如毛的细雨”飘着,地上“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都争先恐后地赶集似的“奔聚”“烂漫无比”的春天。这个时候,有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的“积伶积俐”的“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小燕子极其自然和谐地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绝妙无比的江南早春图!这段文字,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颇费了一番心思。作者先是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小燕子的外形、轮廓,然后再画出小燕子活动的自然环境,接下来才绘声绘色、由近而远地、精细地描绘出小燕子满天飞舞的生动情景。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这是作者童年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小燕子也有家,它们把巢筑在“一个个的快乐家庭”里的厅梁上、匾额后。每年,冬去春来的时候,它们就像远道而来的嘉宾悄然光临,住进了自己的家。它们与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如宾主一般,亲热和睦,融洽无间。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小燕子的家,而且还渲染出浓郁的日常家居生活的气息,就是想告诉读者,此时此刻,他是多么地想家,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在这些充满亲情与温馨的文字背后,寄托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渺茫无尽的离愁别绪。

深情的怀想是被眼前的真实图景所唤起的,所以,作者又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摄影师,很自然地把镜头从追忆缅想中切换到现实图景。眼前是一幅美轮美奂、让人陶醉的迷人景象:“阿托士”号航行在浩莽的大海上,海连天,天接海,海天一色,淼淼无垠。写实与想像交织,写景与抒情相融,抒情主体暂时忘却了漂泊离愁之苦,沉迷于眼前新奇美妙的景色和对未来的憧憬之中。这时,活跃在旷野,在农人、市民家里的小燕子,就像“海上的英雄”,成双成对地,在浩浩淼淼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还是那样地活泼,那样的无所畏惧,“仍是隽逸地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用“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拍打着湖水一样平静的海面,不知疲倦地、欢快自由地“飞着,飞着”……小燕子的出现又把作者的思绪从想像的世界拽回到现实情景,成双成对的小燕子与飘零异乡的天涯孤客,恰成鲜明的对照,浩莽无垠的大海与小巧玲珑的燕子形成极大的反差,作者不禁轻声问道,它们“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与其说作者是在替小燕子担心,倒不如说他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生活忧虑。独自一人,飘洋过海,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此他心里不免有点惴惴不安。同时,他的远行也给家里的亲人增添了莫大的精神负担。所以说,作者的这一问,既可以理解为作者思念中的亲人、朋友对他的关爱、安慰和鼓励,也是他旅途寂寞、思念亲人的隐忧的曲折表现。他既是在为自己寻找安慰,也是在默默地为亲人祈祷,但愿一切顺意、平安。而且,他还从这“海上英雄”的身上感受到了力量和鼓舞,感到了亲情和友爱。这小燕子是替寂寞的旅人传递乡情的使者,也是作者倾诉乡愁的对象,是作者的亲人和朋友的化身,它们来看他来了。

本文题名为《海燕》,但作者却没有直接从眼前海上见到的“海燕”写起,而是急不可待地首先写到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何等急切!尽管如此,作者却含而不露,很有节制地将浓郁的乡愁融化在笔下的小燕子身上,把小燕子写得十分可爱灵动,富有人性,体现了作者一贯以物写人的风格(可以参看《猫》《苦鸦子》等文)。在谋篇布局上,背景与主体,动态与静态,写景与抒情,既参差有致,又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