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编程猫 > 知识 > 正文

目录

1,为何说天体生物学,是过去百年间最幸运和最不幸的学科?

为何说天体生物学,是过去百年间最幸运和最不幸的学科?

这是因为天体生物学得到了大力的支持,但是由于并没有发现一些外星生物,所以也使得现在天体生物学往往只是一些空谈。而且一旦发现外星生物的话,将会给人类带来非常大的不幸以及损失,因为外星生物的能力可能会远远超过人类,这也导致现在天体生物学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希望尽快地发现一些外星生物,但是一方面又害怕这些外星生物给人类带来非常大的灾难。 外星生物也一直是人类所研究的课题,因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高等生物只有人类,但是大家都认为在宇宙中一定还存在着其他的生物。人类想一直探索太空,但是对于外星生物也一直存在着非常大的抵触心理,这主要是因为外星生物一旦对于人类处于攻击的态度的话,将会使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 所以天体生物学这个学科一直是非常矛盾的,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有没有外星生物的存在,但是一旦有外星生物的存在,是否证明外星生物对人类有没有好处,所以现在天使生物学的研究者都处在一个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因为他们一方面希望找到外星生物,但是一方面又不希望找到太空生物。 当然是否存在外星生物,这主要看人类的发展水平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一旦出现外星生物的话,人类是否有能力应对,如果没有能力应对的话,人类应该如何避免发生灾难。

2,什么是天体生物学

  据了解,天体生物学,指研究天体上存在生物的条件及探测天体上是否有生物存在的学科。地外生物学,又称外空生物学,在天文学中,是研究太阳系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其卫星上和其他恒星的行星系上可能存在生命现象的理论,以及探讨探测方法和手段的交叉学科。
  研究地球以外的天体上生物存在的学科。研究其他天体上是否存在生物的问题,首先要明确那里是否具备存在类似地球上生命的必要条件。①必要的组成物质:即能够合成有机物的碳、氢、氧、氮等元素。现在已知这些元素在宇宙中是相当普遍存在的。②适宜的温度:生命需要光和热,但又必须适中。在高温下碳原子的化学键会破坏,而过低的温度又会使生命所必需的生物过程停顿。③液态的水:这是生物体必要的组成成分,也是生物体内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必要介质。④大气:许多作为生命起源的天然有机物,必须在大气中通过紫外线照射和电火花才能合成。大气还起保护作用,使生命免受陨石和宇宙线的伤害,使水不致大量汽化而逸失。⑤必要的时间:上述条件必须存在很长时间,然后才会有生命的产生和发展。
  恒星温度太高,任何生命形态都不可能存在;小行星、彗星等体积太小,不能保持厚层大气,无法维持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只有一部分行星和某些卫星才有可能具备上述条件。太阳系内,水星表面温度约为400℃,日夜温差很大;金星表面温度约480℃,木星约-140℃,土星约-180℃,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表面温度更低,都不适于生命存在。对于火星,宇宙飞船着陆探测结果表明,在火星着陆点附近土壤中尚未发现任何生命形态。月球上白昼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又低至-183℃,而且月球上既无大气,又无液态水,不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登月探测并未发现月球上有生命存在。有些科学家认为土星的一颗卫星──土卫六,可能存在生命,但尚待证实。即使太阳系内其他行星、卫星都不存在生命,也不能说宇宙间只有地球上才有生命(见其他行星系)。银河系估计有几百亿颗行星,其中约有100万颗可能具有类似地球这样能够孕育生命的行星。在星际空间中已经发现五十种以上的星际分子。在落到澳大利亚默奇森和美国肯塔基地区的陨石中,已发现氨基酸这种有机物。这些都表明宇宙中其他天体可能存在生命。
  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础是碳和水。但在其他天体上产生生命的基础不一定是碳分子,可能是其他分子,例如硅。其他天体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和进化的道路有可能与地球上的生物很不相同。另外,如果构成生命的基本粒子并不结成通常所称的原子和分子,那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生物。即使由分子组成的生物也不一定会和地球上相似。那种生物可能由超导物质组成,其形状和性质就会完全不同。

3,阿姆斯特朗是乘哪个飞船成功登月的?

阿姆斯特朗是乘 【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的。
另外,我知道楼主想知道他最近的一些事情,转一篇新闻如下:



美国登月第一人接受采访反击登月阴谋论

“探险家俱乐部”的尼尔-阿姆斯特朗:这位82岁老人从1969年的太空任务以来只接受了次数极少的采访。

2012年5月30日消息,尼尔-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近日罕见地接受了一次采访,目的只是反击那些声称他没有在月球表面旅行的阴谋论者。
  这位过着隐居生活的宇航员决定向一位非同寻常的对象--一本澳大利亚会计杂志敞开心扉,讲述他1969年执行的登月球任务。从那次太空任务以来,这位82岁的老人只接受了极少的媒体采访。当被问及阴谋论时,阿姆斯特朗笑了,他表示,参与这项工程的宇航局人员多达80万,让这么多的人都一直保守着秘密,是不可能的。他说:“人们喜欢听阴谋理论,它们很有吸引力。但我对这些阴谋论不屑一顾,因为我知道终有一天,有人会飞回月球,将我留在那里的相机取回来。”
  阴谋论者声称,登月只是美国政府的一种宣传,1969年的科技水平根本不能让登月变成现实。针对这种论调,《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杂志主管说服他接受了一个历时1小时的面对面采访。这位前宇航员在拍摄中讲述了月球登陆计划和踏上月球第一步的著名经历。
  阿姆斯特朗于2011年接受了这次采访。采访视频近日将出现在《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杂志的网站上。他表示:“就在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发射前1个月,我们就信心十足,只要全力以赴,就能顺利完成登月计划。我认为,我们安全飞回地球的几率高达90%,但第一次尝试便成功在登月几率可能只有50%。”阿姆斯特朗表示:“还是个孩子时,我就对环球飞行非常着迷。成为一名小学生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实现这个梦想。但美国宇航局的现状令人担心。以前这个机构在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和实现梦想上作出了最成功的公共投资。但现在他们改变了关注方向,减少了提供给年轻人的激励因素。”
 《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杂志负责人亚历克斯-马尔里表示:“2011年阿姆斯特朗来澳大利亚帮我们组织125周年纪念活动时,我提出对这位资深宇航员进行采访的建议,结果得到他的同意。我知道,了解阿姆斯特朗的人并不是很多,他的父亲是名审计员。我觉得,他的谦虚最令人钦佩。他对他的团队、俄罗斯人以及其他所有人都表示出极大尊敬。这是他最特别的地方。”

4,阿姆斯特朗是乘哪个飞船成功登月的

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是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采用月球轨道交会法,用强大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把50吨重的航天器送入月球轨道。航天器本身装有较小的火箭发动机,当它接近月球时,能使航天器减速进入绕月轨道。而且,航天器的一部分——装有火箭发动机的登月舱能脱离航天器,载着宇航员登上月球,并返回绕月轨道与阿波罗航天器结合。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登月方案: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从“阿波罗”号飞船的3种飞行方案中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方案。
  二、辅助计划:为登月飞行进行准备的4项辅助计划是:①“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1961-1965年):共发射9个探测器,在不同的月球轨道上拍摄月球表面状况的照片1.8万张,以了解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②“勘测者”号探测器计划(1966-1968年):共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通过电视发回8.6万张月面照片,并探测了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数据。③“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1966-19677年):共发射3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对40多个预选着陆区拍摄高分辨率照片,获得 l000多张小比例尺高清晰度的月面照片,据此选出约10个预计的登月点。④“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1965-1966年):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进行医学-生物学研究和操纵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和进行舱外活动的训练。
  三、运载火箭:“阿波罗”号飞船使用大推力的“土星”号运载火箭发射。运载火箭研制分两个阶段进行:①研制“土星”1号和1B号,用以获取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经验并进行“阿波罗”号飞船的飞行试验。②研制“土星”5号巨型3级运载火箭作为飞船登月的运载工具。
  四、试验飞行:1966-1968年进行了6次不载人飞行试验,在近地轨道上鉴定飞船的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考验登月舱的动力装置。1968-1969年,发射了"阿波罗"7、8、9号飞船,进行载人飞行试验。主要作环绕地球、月球飞行和登月舱脱离环月轨道的降落模拟试验、轨道机动飞行和模拟会合、模拟登月舱与指挥舱的分离和对接。按登月所需时间进行了持续11天的飞行,检验飞船的可靠性。1969年5月18日发射的"阿波罗"10号飞船进行了登月全过程的演练飞行,绕月飞行31圈,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下降到离月面15.2公里的高度。
  第一次载人阿波罗飞行由于发生悲惨事故而被推迟。当时在一次发射演习过程中,航天器突然着火,造成3名宇航员死亡。随后,经过几次不载人的地球轨道飞行之后,1968年10月11日阿波罗7号终于载着3名宇航员绕地球飞行了163圈。
  迈出载人月球探测第一步的是阿波罗8号,它从绕地球轨道进入绕月球轨道,在完成绕月飞行后安全返回地球。之后,阿波罗9号在绕地球轨道上进行了长时间飞行,并对登月舱进行进一步检验。阿波罗10号则飞入绕月球轨道,并使登月舱下降到离月球表面15公里以内,以检验其性能。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终于在月球着陆,使逐步推进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达到高潮,尼尔·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美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果。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阿波罗计划又先后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1970年4月发射的阿波罗13号,虽因氧气瓶爆炸发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到1972年12月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就达440公斤。阿波罗飞行同时把许多仪器安装在了月球上,进行科学研究,如太阳风实验和月震测量等。
  阿波罗计划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人类月球探测进入了一个“宁静”期。这期间,世界各国均未对月球进行新的探测。直至1994年和1998年,美国成功发射“克莱门汀”和“月球勘探者”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了探测,标志“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测新时代的开始。
  至2004年1月,除美国之外,欧洲国家、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也都已经制定或正在实施相应的月球探测计划,例如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已于2003年9月27日顺利升空,踏上了月球探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