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原文
- 2,《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 3,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 4,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 5,比较赏析声声慢和醉花阴 说说两首词的情感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 6,醉花阴和声声慢这两首诗共有的感情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 7,声声慢首句十四个叠词为何是千古绝调
- 8,声声慢首句叠词的作用及赏析。
1,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原文

醉花阴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销 一作:消) 声声慢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2,《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李清照词两首》包括《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
第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第二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3,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词两首是声声慢和醉花阴。 1、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2、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赏析: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就像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4,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①。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④,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⑤!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比较赏析声声慢和醉花阴 说说两首词的情感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醉花阴》和《声声慢》都是李清照描写愁情的名篇,但描写愁的原因有所不同,故而写法也有所不同:《醉花阴》开篇点题就是说愁,从“薄雾浓云”的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一不抹上了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最后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的点睛之笔,在“佳节又重阳”的日子里,描绘出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深深表达出了她思念远方爱人和自己寂寞愁苦之情.《声声慢》则是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写下的,表达的是作者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以“寻寻觅觅”开篇,仿佛在寻找什么失去的东西,然而却发现自己几乎失去了所有,靠山山倒,倚墙墙塌,无依无靠的她独自惶恐在破碎的山河中,“淡酒”其实不淡,只是再浓郁的酒也被愁压住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词人撕心的呐喊,全词嘎然而止,喊出了全篇的高潮.同样是写愁,比起《醉花阴》,《声声慢》愁得更深更浓更悲哀.两首词写法最大的不同,在于《醉花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然后把所有所见所闻都蒙上一层愁思,最后把自己代入其中,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愁情,这就是所谓的“有我之境”.而《声声慢》开篇到快结尾时也一直未写愁情,但字里行间无奈、迷惘、孤苦之情跃然纸上,就算最后一句也不认为这是愁,而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已经到了“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我之境”.
6,醉花阴和声声慢这两首诗共有的感情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闲愁与刻骨铭心之愁一.闲愁与刻骨铭心之愁 “词”这种文学体裁,向来被认为是抒发愁情的最好形式,李清照也不例外,她会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放在她的诗中,而将“一处相思”这样的闲愁放在她的词里。《醉花阴》就是这种“闲愁”最典型的代表。但李清照的“闲愁”和其他诗人的“闲愁”又不一样,她是在用女子之笔写女子之心,这与其它男子写女子完全不同。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女子,早上起来之后无法打发时间,只能“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在男人看来,女人一旦没有了男人的宠幸,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们每天梳洗打扮唯一的目的就是准备讨好男人。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她塑造的这个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既不是百无聊赖用华衣美服打发时间的贵妇人,也不是依靠男人、没有自己生活的歌舞伎,而是有情趣、有思想的李清照。她的生活是那样精致华美、清新脱俗,她追求的不是奢华的生活,而是丰富的精神世界。她寂寞的时候陪伴她的是高雅的菊花。“菊花”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总体来说,它象征着高洁遗世,与艳俗的牡丹等绝然不同。 而到了《声声慢》中,这种愁思已经变成了刻骨铭心之痛。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古亦有之,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感情非同寻常。从当时他们夫妻感情融洽、琴瑟和鸣再联想到她后来晚年的凄惨,让人不禁觉得读诗之人就像在舞台下看话剧的观众,当知道主角将来的结局注定悲惨,那么看她在台上暂时的欢喜都觉得是种讽刺,这是莫大的悲哀。“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没有国破家亡、南渡偏安的事情发生,李清照可能会幸福地过着她的小日子,永远写一些闲情逸致的小诗小词,有着她独特的小情调,与赵明诚过着神仙眷侣的好日子,但那样的话,她永远也成为不了永垂青史的伟大词人。正是国家命运的转折、自己生活的改变,造就了她后期词作的博大精深。 二. 生活趣味的变化 从《醉花阴》里处处体现的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闲愁”,但除了这些,更多能够看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闲适、惬意。她的生活是精美的,从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玉枕”“纱厨” “瑞脑”“金兽”,让我们看到李清照以及当时宋代贵族妇女们的生活状态。她所有的用具都是精美细致的,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很“小资”,她的枕头清凉如玉,在炎热的夏天可是件帮助人消暑的良器;她的睡具罩了细密的纱网,既透风又遮蚊虫。虽然她自己说是因为“半夜凉初透”让自己恼火,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白日的时候,她会细细点了熏香,在熏香袅袅中低头嗅黄花淡淡的清香,自斟自饮。 而到了《声声慢》那个阶段,这些生活的小情调全都消失不见了,她的冷清,她的凄惨也注定了她再没有心思玩那些小情调。梧桐再美也无心观赏,大雁飞过,只顾着想它是“旧时相识”,一个曾经那样优越那样雍容华贵的妇人,再也找寻不到。李清照要“寻寻觅觅”的,除了那些再也不回来了的美好时光,是否还包括曾经有过那样精致生活的自己呢? 三.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出现了许多相同的具体意象及抽象意象,如“愁”“寒”“酒”“黄花”“黑”“黄昏”,但传递出来的意境已经不同了。 以“酒”为例,《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酒是锦上添花,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的“酒”,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酒”成了借酒浇愁愁却更愁的工具。再烈的酒也抵不过刺骨的秋风,少年人喝酒,越喝越甘洌,人到中年再喝酒,品味到的则是酒中的苦涩。 而在李清照词中常出现的意象“黄花”,两首词中传递的意境也不同。《醉花阴》中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里行间透露着李清照那种得意的生活状态,宋人已经不再像唐朝那样以丰满为尚,清瘦成为女子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幸福的少妇,李清照的“瘦”绝不是在抱怨生活条件恶劣,而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落花,怎能不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
7,声声慢首句十四个叠词为何是千古绝调
此词起拍连用十四叠字,既使词家倾倒,亦为历代论词者所称道,并公认为这在形式技巧上是奇笔,甚至谓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实,此十四叠宇,既是李请照的独创,亦有其对韩偓《丙寅二月二十二日抚州如归馆雨中有怀诸朝客》诗中“凄凄恻恻又微颦”等句的一定取义和隐括。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近时李易安问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明茅映《词的》卷四: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明吴承恩: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持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
8,声声慢首句叠词的作用及赏析。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