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编程猫 > 知识 > 正文

目录

1,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慕尼黑阴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法国宣而不战,德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很多法国人坚持抗击侵略。英国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在首相丘吉尔的号召下,英国人民坚决同法西斯战斗到底。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认识慕尼黑阴谋是帝国主义大国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等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战中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教科书前一课介绍了有关意、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的情况,而本课教材介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初期主要由于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猖獗一时。教材随后介绍了丘吉尔就任首相后,英国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顶住了德国的压力。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次大失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仍然是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起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二十年,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结果德、意、日首先发难,挑起了战火。其直接原因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它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

另外,一些大国为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互相配合,还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2.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从1939年9月到1941年5月,希特勒用军事侵略或胁迫结盟等方式,先后占领了欧洲12个国家。欧洲许多国家迅速战败的主要原因是绥靖政策的影响:①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虽然对德宣战,但没有采取行动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致使波兰灭亡。②“静坐战”先后持续了七个月,使德军完成了更大规模战争的准备。③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向北欧、西欧进攻时,法国依然幻想德国会首先向东去攻打苏联,没有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结果很快就溃败了。

失败的其他原因还有:①战术思想陈旧,面对希特勒的突袭战、闪电战,波兰依靠骑兵,法国准备凭借马奇诺防线进行防御战和消耗战。②欧洲国家各自为战,被德各个击破。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比较,让学生弄清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一般流行的说法是1939年9月,即德国侵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但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可引导学生回忆: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据统计,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确切地说,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这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

这一点明确之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这就是第一、第二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是一触即发的。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萨拉热窝事件,7月28日奥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后的一周内,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面前,英、法等国不仅不加干预、制止,反而纵容侵略者,甚至蛮横地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英法尽管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团的一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更重要的是,他们企图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办法,推动德国去进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不难看出,在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看来,苏联的成长壮大,比法西斯势力更可怕。法西斯德国正是利用了英、法、美与苏联之间的矛盾,气焰日益嚣张起来。具体的表现,可让学生举例。德国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以后,第二年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在刚刚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就下令,要永远消灭波兰。绥靖政策能带来和平吗?连张伯伦也感到不安了。

2.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兰呢?这个问题可让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探究。①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之前,已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从地理上看波兰处于德国的半包围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希特勒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便下达了“永远消灭波兰”的命令。②波兰和英法是盟国,德国处于法波之间,而波兰实力不如英法。所以希特勒决定先攻占波兰,然后再来解决英法。③波兰又与苏联接壤,占领波兰就有了进攻苏联的跳板。④为了避免攻占波兰后可能引起英、法和苏联同时出来干涉,所以法西斯德国和苏联于1939年8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切准备妥当,为了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果,德国便于9月1日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

3.关于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被占领。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多个国家被占领的原因。英法虽然已经对德宣战,实际上是宣而不战,出现了所谓“静坐战争”或“奇怪的战争”的状态。这说明,它们仍然企图怂恿德国在灭亡波兰后去进攻苏联。结果,波兰由于武器落后,指挥失度和一味地依赖英法,在德国“闪电战”的打击下,仅两个多星期就灭亡了。

德国法西斯在灭亡波兰后便开始西进,很快就占领了北欧的丹麦、挪威,西欧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其中,仅用4小时占领了丹麦,卢森堡不战而亡。

在攻打比利时的时候,在比利时的英法盟军约有40万人,他们被迫从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海港撤退。这时德军主力已从比利时突入马奇诺防线的背后,突破色当南下,于1940年6月14日占领“不设防城市”巴黎。意大利眼看法国就要失败,赶忙趁火打劫,于6月10日对法宣战,同时出兵进攻法国南部。法国投降后,许多法国人坚持抗击侵略,其中著名的有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4.关于德国对英国的空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探究英国和法国遭到法西斯德国侵略的不同情况和结果。

法国沦亡后,德国于1940年7月10日对英国发动“空中闪电战”,历史上称为“不列颠之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德国对英国的空袭,8月增加到每天平均出动一千多架飞机。英国人民在新任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坚决抵抗。再加上英国战斗机性能的优越和雷达技术的先进,结果英空军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在战斗中壮大起来。

5.关于苏德战争,教师可首先要求学生看图,弄清战场的具体位置,然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正当不列颠之战胜负未分之时,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把矛头突然地又转向苏联呢?这是因为:①由于英国人民的坚决抵抗,德国的海军实力又不及英国,如果再拖延下去,德国的侵略计划就要被打乱了。②即使德军在大不列颠登陆,德军也只能占领英国本土,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将落入美、日等国之手。③当时苏联的战备在不断加强,希特勒既怕苏联强大,更怕英、苏走上联合,所以决定先征服苏联后,再麾师西进。④为了有足够的力量打败苏联,德国法西斯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三国军事同盟,同时又占领和控制了匈、罗、保、南、希等小国。这样,希特勒便可动用14个国家的人力、物力对苏作战了。⑤为什么选定6月进攻呢?这是因为苏联冬季十分寒冷,为了避免拿破仑出征俄国的遭遇,为了在严冬到来之前结束战争,所以在6月22日便开始了闪击行动。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阶段。到这年12月6日,保卫莫斯科的苏军突然转入反攻,到1942年1月中旬,苏军歼灭了50万德军,击毁了1 500辆坦克,把德军击退150~300千米。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破产了。

6.对于太平洋战争,可要求学生利用地图、形象图结合小字理解掌握,弄清日本和英美激化,日本“先下手为强”,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随后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丰富,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既不能过多地引用课本外的资料,超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学生负担,也不能照本宣科,违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

三、学法指导

1.基本线索: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对世界和平造成重大威胁,被侵略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进行反法西斯斗争。而英法等国执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3.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纵容侵略,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食其果,遭到了法西斯德国的进攻,法国投降。丘吉尔就任首相后,采取坚决抵抗政策,英国顶住德国的压力。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相继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到全球范围。

4.战争过程中的主要战场包括亚洲战场、西欧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

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6.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学习本课之前观看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或音像资料,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一想,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英法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是出自仇视社会主义苏联的原因,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首先,英法尽管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针锋相对,而是试图通过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部分贪欲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其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使一部分人谈战色变,鼓吹不惜任何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再次,30年代的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还有英、法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视。而希特勒投其所好,竭力造成一种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所有这些都是促成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2.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日军已对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进行了侵略。1940年日本还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早已拉开。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活动与探究

德国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为什么没能使苏联屈服?请谈谈你的看法。

德军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这是英法等国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的结果。而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卫国战争。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按战时体制改组党政工作,迅速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经济的轨道。当莫斯科遭到法西斯德国的进攻时,苏联红军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紧急动员,苏联军民团结一心,誓死捍卫祖国,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寒冷的冬季,苏联红军展开反攻,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的德军连吃败仗,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第一次大失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仅从军事上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打击了德国法西斯的嚣张气焰,证明了人民的力量是可以战胜法西斯的,它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五、参考书目

1.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吴伟、徐蓝著《从萨拉热窝到东京: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剑与火——世界战争集例》,第一册,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高级教师 雷连华)


参考资料

德国吞并奥地利

奥地利地处战略要冲,是进攻东欧和巴尔干的门户。《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合并。希特勒早就说过德奥合并是“我们一辈子要用各种方法来实现的任务”。他极力支持奥地利的纳粹分子掌权。经过几年策划,1938年3月,希特勒陈兵德奥边境,发出最后通牒,迫使奥总理许士尼格辞职,任命纳粹分子赛斯—英夸特为总理。英夸特刚上台,便按希特勒的授意,发出电报“邀请”德军占领奥地利。13日,占领完成,签订了德奥合并的文件,奥地利变为德国的“东方省”。《凡尔赛和约》是禁止德奥合并的,但英、法、美等国并未抵制和制裁而默认了德奥合并。

慕尼黑协定

即《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凌晨,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主要内容是:捷政府必须在10月1日起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国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并最后划定国界,等等。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顶点。丘吉尔在英国议会对协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英国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十足的失败,英法“正处在一场大祸之中”。后来把为苟安一时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政策称为“慕尼黑政策”。

涅维尔·张伯伦(1869—1940)

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生于英国伯明翰市,毕业于伯明翰大学。1915年任伯明翰市长。1918年当选下院议员。历任邮电、卫生、财政大臣等职。1937年起任首相。任内全面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承认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默许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尤以1938年三次求见希特勒、策划慕尼黑阴谋而臭名昭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1940年4、5月间,德军迅速向北欧和西欧推进,张伯伦受到强烈谴责,黯然下台,不久病卒。著有《演讲集·为和平奋斗》。

达拉第(1884—1970)

法国总理、激进社会党领袖。1918年任众议员。历任殖民、公共工程、外交、国防等部部长。1927年当选激进社会党主席。1935年曾参加法国人民阵线。1938~1940年出任总理期间,追随张伯伦签署了《慕尼黑协定》。1940年法国败亡之际,因主张在北非继续战斗,被占优势的投降派排挤出政府。后被贝当卖国政府逮捕,先后监禁于法国、德国和奥地利。大战结束后返国。1946~1958年任国民议会议员,反对冷战政策。1957年当选激进社会党主席。1958年反对戴高乐执政,后退出政界。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慕尼黑会议以后,德国占领了苏台德区和住有德意志人的其他地区。希特勒看到英法软弱可欺,便于1939年3月14日,强迫捷总统签署了把捷克斯洛伐克合并于德国的文件,第二天,德军便开进了布拉格。

德军“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军共集中了58个师、160万人,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南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北集团军群由包克上将指挥,两路突进。先用机群轰炸重要机场、中心城市、交通要道、电站等设施,6 000门大炮向波边境猛轰。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访问的德舰也向波军基地开炮。然后以2 000多辆坦克为先导,步兵跟进。波军仓皇应战,飞机未及起飞即被炸毁。加上指挥失度,波军主力不到两天即被击溃。德军迅速向波兰腹地推进。

“奇怪的战争”与波兰覆亡

德波战争开始时,波兰兵力只有37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与德军兵力相差甚大。波兰政府要求英法“采取联合行动来制止战争”。当时法国有110个师,英国派到大陆的有5个师,而德国在西线的兵力仅23个师。英法对德兵力约为5∶1,不难在西线发动攻势,给德军造成压力。但英、法不仅没有动用地面部队发动攻势,连海、空军也按兵不动,致使波兰陷于孤军苦战。9月8日,南线德军已抵波兰首都华沙地区。波兰军民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9月27日,华沙方告陷落。10月2日,法西斯德国灭亡了波兰,给波兰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民族苦难。英法在9月3日就已对德宣战,形式上已处于战争状态,而实际上未采取交战行动,所以历史上称为“奇怪的战争”。这种状态维持了七个多月,致使法军士气萎靡不振,军政要人中也出现一股渴望议和的情绪。而德国却占领了波兰,并借此良机为发动西线的进攻作了充分的准备。

法国马奇诺防线

建于1929~1940年,耗资2 000亿法郎。全线长400千米,包括莱茵设防区、阿尔萨斯和洛林设防区以及萨尔障碍区。共筑有非常坚固的5 600个永久性工事。本为防御德军进攻而建,在战争中实际上没起多大作用。

敦刻尔克撤退

聚集在敦刻尔克三角地带的英法军约40万人。撤退至英国的约33.8万多人,其中英军约20万人。法国被俘约4万人。英法军丢弃700辆坦克、2 400门大炮和大量其他军用物资。

法国的溃败

5月14日,德军以重兵突破法比边界的色当要塞,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国。又突破法军总司令魏刚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仓卒建立的魏刚防线。意大利于6月10日向英法宣战,出兵攻打法国东南部。14日,德军占领了不设防城市巴黎。21日,占领了卢瓦尔河以北整个地区。22日,法国投降。法国北部及西南部由德军直接占领,其他非占领区由贝当建立傀儡政府统治,因首都设在维希,也称维希政府。

戴高乐(1890—1970)

法国总统。1911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入伍,三次负伤。后在圣西尔军校教军事史,并在贝当的参谋部任职。1940年5月任第四装甲师师长,积极在前线阻击德军入侵。6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巴黎沦陷后,于6月17日飞往伦敦,组织“自由法国”(后改为“战斗法国”)运动。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战斗。并招募志愿人员组织武装力量,11月即达3万人。1941年9月,成立了“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派著名反法西斯战士让·穆兰空降回国,统一国内抵抗组织的行动。1943年6月,在阿尔及利亚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为两主席之一。1944年6月,组成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任主席。在英美政府支持下,于法国以外建立的军队已达56万人,组成远征军参加盟军赴各战场作战。8月,随军回巴黎,领导军民解放祖国。1946年1月下野。1958年12月,当选为总统,1965年连任,1969年离职。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大国控制。1964年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0年逝世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送花圈,誉之为“反法西斯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著作有《未来的军队》及《召唤》、《团结》、《拯救》、《希望》等回忆录。

贝当(1856—1951)

法国维希政府首脑、民族叛徒。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指挥凡尔登战役。大战末期任法军总司令,升元帅。1934年任陆军部长。1940年法德战争中任副总理,同总司令魏刚等鼓吹失败主义,主张投降。德军逼近巴黎时,不组织抵抗,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6月16日雷诺政府垮台,贝当出任总理。20日,向德国停战求降。22日,正式签订投降协定。法军全部解除武装并交出武器。北部工业区由德国直接占领,占领军的费用由贝当政府负担。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管辖,首都设在维希。贝当修改宪法,称“法兰西国家元首”。1945年以通敌罪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死于狱中。

不列颠之战

或称英国保卫战。希特勒诱降未成,决定入侵英国本土。由于英国掌握制海权,德国企图以空中优势摧毁英国。1940年7月10日,德空军轰炸英国港口和护航舰队,揭开了不列颠之战的序幕。8月8日开始,德机重点轰炸英国海军基地、机场和雷达站,以夺取制空权。9月7日起,集中轰炸伦敦以摧毁英国的民心士气。10月起,轰炸主要工业城市,企图摧毁英国生产力。在8~10月三个月中,德国共出动飞机4.6万多架次,投弹量约6万吨。最多的一昼夜达1 786架次。英国居民死伤8.6万多人,建筑物被毁100多万栋,但德国始终未达摧毁英国或逼英求和的目的。英国空军于8月底9月初对柏林进行3次夜袭,对德国人心理影响颇大。空战中,德机损失约1 700架,英机损失约900架,飞行员的损失约为6∶1。英国获胜的原因是:第一,英国军民为保卫国家战斗,士气高昂,丘吉尔政府的态度也很坚决。第二,英空军在本土作战,熟悉环境,以逸待劳,便于补充,英机被击落时飞行员可跳伞获救。第三,英国已发明雷达探测技术,便于了解敌机动向。10月,希特勒准备执行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被取消,空战接近尾声。英国的有力抵抗,挫败了希特勒征服全西欧的计划。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

英国首相,大英帝国利益的积极维护者。出身贵族世家,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先后参加过英国侵略印度的战争和英布战争。1900年以后,连续当选为自由党、保守党议员。历任殖民、贸易、内政、军需、海军、陆军、空军、财政和国防大臣等职。1918~1920年积极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丘吉尔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反对张伯伦的纵容政策,反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9年英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出任战时联合内阁首相,拒绝希特勒的媾和试探,坚决领导英国人民对德作战。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立即发表声明援助苏联,后又与苏联缔结盟约。战胜德国后,1945年7月因大选失败辞职。1946年3月在美国发表演说,主张英美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1951~1955年重任首相,对苏采取强硬政策。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插图《丘吉尔视察英国伦敦被炸地区》

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集中轰炸伦敦时,倾泻了大量的高爆炸弹和燃烧弹,城内成百上千处发生大火。轰炸过后,丘吉尔在硝烟弥漫的废墟中视察,并用食指和中指打着“V”字(胜利之意)手势,激励英国军民争取胜利的斗志。

德军侵入巴尔干各国

当德军还在西线作战、不列颠之战正在紧张进行之时,希特勒的视线已开始转向东线,盯住东南欧和苏联的广大国土和财富。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妄图奴役全世界,加快战争进程。在德国威逼利诱之下,同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尔蒂法西斯政府加入轴心同盟,成为希特勒的走狗。11月23日,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同盟,德军以“教官”名义进驻罗马尼亚。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也加入轴心国,德军立即进驻。4月6日,德国以优势兵力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4月17日,南斯拉夫投降;6月1日,德军控制了希腊。至此,希特勒德国已控制欧洲14国,即奥、捷、波、丹、挪、卢、荷、比、法、匈、罗、保、南、希。它以这些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造成进攻苏联时的巨大优势。

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苏联

1940年8月,德军参谋部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开始制订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军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这次进攻有三个特点:一是突然性。德国在英吉利海峡集中了大量器材,佯装将大举进攻英国。实际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苏联。二是疯狂性。进攻的兵力共190个师550万人,坦克和装甲车3 500多辆,飞机5 000多架。从北起摩尔曼斯克,南至克里米亚的范围内,发动全线进攻。规模之大,空前未有

2,有什么内容是法国留学的好网站?

战斗在法国:
这是民间最权威的留学法国网站,在上面有很多已经去法国留学的人留下的经验,已经正在准备去法国的人的交流贴。

法国教育服务中心网站:
这是使馆下属的法国留学的网站,上面经常有学校来中国的信息,还有最新的官方的关于去法国的留学的动态。

另外补充下学法语的网站吧:

TV5:
这个网站是法国的第五套电视台网站,上面有很多法语新闻哦~~可以练阅读和听力。

Google.fr:
这个网站可以直接输法语查资料,以后如果你要写CV,lettre de modivation等等,直接在里面输就可以有很多结果啦~~

RFI:
这个网站相当于法国的广播网站。这个网站最大的好处是有TCF真题,练习很好~~如果你没法翻墙,等以后去了法国可以上这个网站看看
这些拿来学习法语都很好

3,去法国留学,一年生活费要多少?

——法国:学费不贵主要是生活费
小涂前年高中毕业后,家里把她送到了法国留学,2年时间过去了,她告诉记者,大概花了16万人民币左右,不过通过假期打工,实际支出只有不到10万。
在巴黎,从一大到十二大那些综合性大学,都是免费的。因此,在综合性大学上学只需要付注册费,一般来说是每一学期200-500欧元的注册费,小涂所在的专业每个学期的注册费用是300欧元。但是第一年到法国一般来说都需要学习语言,学费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言中心,有的大学语言中心每学期只收200-300欧元,但是像巴黎索邦就要收1000-2000欧元,因为它很牛,一般的学一年语言要花1000欧元。
在巴黎,一个月吃饭住房交通加起来要600欧元。不少留学生一年4000-5000欧元生活费绰绰有余。每年还必须缴纳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费用从100-800欧元不等。
在法国,找工作比较容易,中国学生又勤快,做刷盘子啊、站柜台什么的,有500欧左右一个月,不过要提前找。她曾经夏天去果园工作有1200欧一个月。

4,法国二战为什么投降那么快

1940年6月5日,300万德军开始实施攻占法国的“红色方案”。从整个战役态势看,法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摆在法军统帅部面前的,要么继续抗争下去,要么寻找一个更体面的投降方式。当然,被吓破胆的贝当等人更趋向于投降与和谈。 远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的丘吉尔,自然不愿看到盟友就这么轻易放弃,也在做着最后的努力。但在德军的打压下,尽管他苦口婆心劝告法国人抗战到底,但对方坚称败局已定,唯有投降一条路。此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避免二次伤害。 德军的进攻目标十分明确。 针对惊慌失措、坐以待毙的法军,占据绝对优势的德军,并没有什么缜密的战术,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推进、推进、再推进,直到对手“俯首称臣”为止。不过,德军在确定目标上还是十分明确的,而且是必须占领,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巴黎作为法国首都,德军曾两次差点攻克,可以说是德国人心目中“最大的遗憾”,特别是在这里屈辱地接受一战战败,以及严苛的《凡尔赛和约》。为此,攻占巴黎是德国上下盼望已久的事情,自然也是德军进攻的首要目标。 为尽快攻克巴黎,德军A、B集团军群从东、西两方向进行夹攻,旨在速战速决。然而,法国政府面对德军,不仅没有任何反抗措施,反而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德军未费一枪一弹占领巴黎,让德国民众欢呼雀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次,凡尔登因一战残酷的“堑壕战”而出名。在这里,德、法两国进行了一场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随着法军胜利,德军的进攻势头从顶峰跌落,成为一战的转折点。可以说是德军官兵们“心中永远的痛”,“ 欲除之而后快”。 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由古德里安承担了此项任务,第19装甲军在他的指挥下,突破法军防线,一路长驱直入,犹如无人之境,凡尔登很快沦陷。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又马不停蹄地进抵到瑞士边境,彻底关闭了法军试图逃亡瑞士的大门。 另一个目标就是,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其诺防线。它不仅成为德军无法逾越的屏障,更是法军实力的最高象征,攻克它,可以彻底地摧毁法国人的斗志。在德军C集团军群和古德里安的合击下,25万守军很快放下了武器,举手投降。 面对颓势,丘吉尔仍在努力着。 1940年6月10日,隆美尔的装甲师已经攻到距离巴黎50公里处,法军已是最后的挣扎了。雪上加霜的是,这一天,意大利向法国、英国宣战,从阿尔卑斯山进攻法国。眼看法国岌岌可危、大势已去,但海峡另一边的丘吉尔并不打算放弃。 第二天,丘吉尔在12架战斗机的掩护下飞往巴黎。这是他自担任战时首相一个月的时间内,第4次到法国,尽管随时可能成为德军 战斗机的攻击目标,但依然坚持到法国,商量盟军继续抗战的问题。难道,他的“热衷”背后,还有什么隐情吗? 一是,盟军33.5万部队撤往英国,这对丘吉尔来说多少是个安慰。但兵不斗志,武器缺乏,让他对保卫英国没有太多的信心。于是,他坚持在法国的战役,可以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减缓英国的压力,最起码为英军争取更长的准备时间。 二是,就算法国灭亡,敌后抗战、游击战也将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不仅分散德军对英国的注意力,甚至牵制一部分德军,分担一些英军的压力,而且对整个反法西斯同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舞。也就是说,继续抗争下去,对英国有利。 更重要的一点,他希望法国海军能前往英国,与皇家海军一道担负起海峡的制海权。尽管英国有英吉利海峡这道天然屏障,但空军的实力明显不具优势,那么增强海军的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法国海军的支援,守卫本土的信心会更大。 然而,法国政府充斥着失败情绪。尽管丘吉尔苦口婆心的相劝,但他们似乎更关心法国向哪里迁都,如何不被德军俘虏,甚至贝当、魏刚等人提出要么停战、要么签订合约。总之,除了戴高乐将军支持游击战外,没有人再想抗争下去。 丘吉尔见法国投降决心已定,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国。他前脚走,后脚贝当等人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并将法国政府迁往图尔。6月13日,不甘心的丘吉尔第5次前往法国做最后的努力,并表明英国将抗战到底的决心,但没人愿意听这一套。 法国投降,德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940年6月13日,丘吉尔眼看着法国投降的决心已定,提出希望将在法国俘获的400多名德军飞行员交给英国看管。原来,深谋远虑的丘吉尔意识到,一旦法国投降,这些俘虏将重新驾驶战机继续对付英国,这对英国来说是个不小的隐患。 让他失望的是,虽然法国政府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德军就未放一枪进入了巴黎,法国政府从图尔撤往波尔多,并向德国提出了停战请求。换句话说,此时的400多名德军飞行员,成了贝当等人“献媚”的宝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交给英国人了。 巴黎的沦陷,对德国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在一战中,德军曾两度逼近却失败而归,如今未放一枪占领巴黎,喜悦之情可想而知。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在法国政府的干预下,严令民众不得反抗,德军得以在凯旋门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这不仅是对法国人的羞辱,更是自德国接受《凡尔赛和约》制裁以来,德意志民族最想看到的一幕,但德国显然未放弃报复法国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最解气的方式,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德国人经历的痛,法国人也要经历。 首先,一战时德国投降签字的“福熙车厢”被重新拉出,在这里德国接受了法国人的投降,并拉回德国巡游,这对法国人来说,可谓是“羞辱到家了”。消息传回德国,国内沸腾了,人们纷纷自发上街祝贺,民族尊严得到了空前满足。 其次,德国重新拿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并将法国一分为二,德国占领了其最富庶的地区,以及整个大西洋沿岸地区,而德军所有的“吃喝拉撒睡”都由维希政府买单。也就是说,法国不仅成为一个内陆国家,而且还要支付占领军的费用。 更重要的一点,在法国南部建立的维希政府和当初的德国一样,只能保留10万人的部队。可见,德国对法国实施了比《凡尔赛和约》更严苛的制裁,一战后,过着憋屈生活的德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他们更加疯狂地追随着元首。 而作为法国人骄傲的马其诺防线,矗立在法德边境上成了彻彻底底的摆设,它不仅暴露出法国军事思想的短视,成为二战中法国人不折不扣的遮羞布;而且其“完全防御”的建军思想,成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典型,并沦为国际大笑话。

5,有人说二战时法国拥有强大陆军,却为何迅速投降呢?

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德国对波兰发发动了闪电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由于英法是波兰的同盟国,因此德国进攻波兰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英法宣战,英法也正式加入到了战争之中。当时德军主力在东线猛攻波兰,在西线来说德军只有43个师,其中的32个师还是预备队,并且整个西线的德军没有一辆坦克。 而西线的法军呢?可以说实力非常雄厚,拥有98个师和2500辆坦克,就这样的实力,如果当时乘着德军主力进攻波兰的时候法军在西线对德军发动全面性的进攻,那么德国西线的防线将会很容易就被法军突破,法军会很轻易地攻入德国腹地。按照当时一位纳粹将军的话来说,如果英法在德国进攻波兰的同时在西线发动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奇怪的是,在德国对波兰开战后,英法联军在西线毫无动静,直到波兰被德国完全打败,也没在西线放一枪,法军也只是在德国进攻波兰后前进了5公里便再也没有进攻了,而英国的动作则更为缓慢,直到10月11日,也就是波兰战役结束后3个星期才从国内调集了4个师到法国参战。由此,英法联军丧失了第一个击败德国的战机,那就是在开战的时候当德军主力进攻波兰的时候在西线发动进攻。 之所以出现这种“静默战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的英法还没有意识到世界大战已经到来,心理上完全没有准备;另一方面便是战争准备不足,虽然法军在西线拥有强大的军力,但是法国当时没有准备好足够的物资以保障部队的作战,即便真的发动进攻也会因为战备物资不足而可能陷入困境。 所以从这点来说,以前我们都认为当时希特勒集中主力进攻波兰,是在赌英法不会在西线对德国发动进攻,其实希特勒当时并没有完全在赌,而是他知道英法在战备方面的情况,由此认为英法在德国进攻波兰后暂时不会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国要做的就是迅速结束波兰的战争,然后把主力从东线抽调到西线,这样便能改变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局了。 进攻波兰的死后希特勒并不是完全在赌英法不会进攻,而是认为他们大概率不会进攻在1939年德国迅速结束波兰的战争后,法国便调整了战略,这个战略在当时来说还是合理的:法国政府在一年之内大力扩军,扩军计划中包括了24个装甲师,在扩军完成之后再联合英国、荷兰、比利时对德国发动进攻,进攻时间计划在1941年。 如果法国的这个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话,那么即便不能打败德国,也会与德国打成类似于一战西线的场景,那就是德国与西线的英法长期对峙,谁也赢不了谁,但以当时德国的国力如果真的跟英法耗起来,最后吃不消的肯定是德国了。所以法国计划在1941年之前对德国采取守势,防守德国主要就依靠马奇诺防线。说到这里,法国的战略就很明显了,防守反击。 在这里,法国犯了第二个严重的错误,就是照搬照抄了一战的模式,但当时已经进入了二战时期,一战时期的阵地战、堑壕战显然已经落伍,德国人也总结了一战失败的教训才发明了闪电战,为的就是打破阵地战和堑壕战的束缚。其实如果能在马奇诺防线防守的话,其实也能守住,毕竟这条防线法国人也耗了巨资,花了12年的时间才建成,防御体系相当地完善且坚固。但这道防线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短了! 如上图,马奇诺防线只修在了法国和德国边境,并没有修到卢森堡和比利时。因此德军在进攻法国的时候便直接绕开了马奇诺防线,从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攻入了法国境内。当时法军主力基本都集中在了马奇诺防线附近,而当德军主力攻入法国腹地的时候,此时法国竟然抽不出战略预备队来抵挡蜂拥而入的德军!当时的法国被德军的这种战术直接给打的懵逼了,懵逼到了什么程度呢? 战争的第六天,也就是1940年的5月16日,英法联军被困在了敦刻尔克地区,当时的法国竟然派不出一兵一卒去救援他们。由于法国对战争准备严重不足,国家没有动员起来,在5月底德军就要攻到巴黎的时候,法国菜东拼西凑了49个师和2个英国师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筑了大约300英里长的防线,称为“魏刚防线”。由于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防线,法国在137个德国师的猛攻下,仅仅10天就被打的崩溃,光是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就俘虏了25万战俘。 当时第一个打进巴黎的部队是第六集团军,后来这支军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全歼到了6月份的时候,由于“魏刚防线”被德军粉碎,巴黎直接暴露在了德军的面前,当时的法国高层就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在巴黎死守,要么撤出巴黎。如果坚守巴黎,就意味着巴黎会被打成一片废墟,这对于法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经过法国高层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撤出巴黎。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巴黎也守不住,如果真的死守也只是多抗几天而已。 法国政府撤出巴黎后便搬到了波尔多,其实这个时候法国还是有些本钱跟德国人继续打的,首先在马奇诺防线哪里还有几十万的精锐,其次英国在这个时候还是法国的盟友,也会全力支持法国继续跟德国人干。当然,能继续打下去的前提是法国要能把全国动员起来,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再动员似乎为时已晚了,高层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投降。 其实当时法国宣布投降也是正常,因为法国要继续跟德国打下去,前提是全国要能组织动员起来,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来不及了,并且在西方文化中投降并不丢脸,打不过了可以体面地投降,要是继续跟德国打下去,全国都得打成一片废墟,还不如把这个包扔给英国和苏联,让他们去跟德国人死磕,自己也能保存实力。

6,大四学生去法国留学问题

1.可以,我的一个朋友和你的情况是一样的.可以读应用外语类,或者翻译类的.这些是听他说的.貌似还有更好的.

2.需要提供大学成绩和高中汇考的成绩.没什么要求,就是成绩别太可怜就行.

3.建议你找个留学中介,需要什么材料,他们会告诉你.很方便的.自己办的话,就麻烦些.

4.没什么硬性要求,就是要语言好.专业强就行了!还有运气好!

7,求助下,在法国留学的学生..或者曾经在法国留学的学生

你被骗了,12大的官网上没有应用法语专业!中国学位办也没有通过相应项目的审批。12大也不存在了,现在合并成巴黎东大了。 这是12大文学院所有本科文凭的列表,不信你自己差字典: Licence Langues, littérature et civilisations étrangères (LLCE) spécialité Anglais Licence Langues, littératures et civilisations étrangères (LLCE) parcours majeure Espagnol / mineure Communication Licence Langues, littératures, civilisations étrangères (LLCE) parcours majeure Anglais / mineure Communication Licence Langues, littératures, et civilisations étrangères (LLCE) parcours majeure Allemand / mineure Communication Licence Langues, littératures, et civilisations étrangères (LLCE) spécialité Allemand Licence Langues, littératures, et civilisations étrangères (LLCE) spécialité Allemand parcours professorat des écoles Licence Langues, littératures, et civilisations étrangères (LLCE) spécialité Espagnol Licence Langues, littératures, et civilisations étrangères (LLCE) spécialité Espagnol parcours professorat des écoles Licence Langues étrangères appliquées (LEA) spécialité Anglais / Allemand Licence Langues étrangères appliquées (LEA) spécialité Anglais / Espagnol 又积德啦。

8,所有的法国公立大学都是教育部所认可的吗

法国的学历,理论上都是法国国家高等教育部颁发的,就是说都是国家发,大学“转发”的。 所以不是所谓的“认可”,而是“就是国家的”。 法国大学内部以前存在一种叫大学文凭(diplôme universitaire,也叫校际文凭Diplôme interuniversitaire)的,这是需要教育部认可的。 但是好像现在很少了,因为拿了也没用,呵呵

9,中国教育部学历认证的法国大学有哪些?

  传统上,法国的大学和学院教育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成绩合格,都能得到国家授予的文凭。   第一阶段为大学第一、第二年。合格的学生获得的文凭(DEUG或DEUST) 相当于在国内获得两年制大学专科毕业证书。第二阶段为大学第三、第四年。第三年学习结束后,学生获LICENCE文凭(中文译为学士),第四年学习结束后,获MAITRISE文凭。第三阶段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获得侧重于职业生涯的高等专业学习文凭(DESS),学制一年。第二种情况,是学习结束后可获学习文凭(DEA),完成博士论文后,即可获得博士文凭(DOCTORAT)。   法国高等教育机构除各大学(均为公立)之外,还存在许多高等工程或商业学院,被称为“大学校”(GRANDES ECOLES)。进入此类院校攻读工程师文凭或高等商校文凭课程,除必须已取得中学毕业证书(BAC)外,还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预科学习。   在法国,旨在建立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波罗尼亚进程”被称作LMD(取法文单词学士、硕士和博士的第一个字母)改革。在这一框架下,大学学制被简化为学士3年、硕士2年、博士3年,而得到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所需的总年限则变成3年、5年和8年。这一改革已经在大学全面展开。但传统文凭并未被全部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