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敝的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效为敝车]的翻译 原文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翻译 越国没有车,有一个旅游的越人在晋国和楚国的交接处的郊外弄到一辆车 车轴腐朽并且车轮破败,车辕已经被毁坏了.已经没办法再用了 但是越人的家乡没有.于是用船载回去,并且告诉乡亲们,看到的人相信了那个越人的话,以为坚固的车就是这样造的,就都纷纷效仿做成相似的样子.一段时间后,别的国家的人看到了笑话他们车子的拙劣.越人不信他们的话,没有理会.到了有外敌侵略越国的时候.越国就用这样简陋的车去御敌.结果,车都坏了 打仗败给了敌人,但始终不知道真正的车是怎么造的 2. 敝帚自珍文言文翻译 1、敝帚自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ì zhǒu zì zhēn,敝:破的,坏的。珍:珍惜。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自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和陆游的《秋思》诗。 2、出处及翻译: 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光武帝刘秀听说了(吴汉屠城)的事,就责备吴汉的副将刘禹说: “成都投降我们的人,连同他们的孩子父母在内,那是成千上万人,一旦纵容士兵烧杀抢掠,他们听到了难道不难过?老百姓家里有一把破笤帚,尚且倍加爱惜,就像它会值很多钱一样。你邓禹的宗室子孙,过去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遭遇,你现在怎么忍心这样做呢?” 扩展资料: 敝帚自珍出处相关典故: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 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 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 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敝字在文言文的意思
1. 古诗文中 “敝”字是什么意思 1、破旧 如:《说文》敝,一曰败衣。意思是敝就是破衣服。 又如:敝鼓丧豚(击破鼓,宰杀猪以求神治病。指徒费而无益);敝帷不弃(不轻易丢弃破旧的帷幕);敝衣(破旧衣服) 2、疲惫,困乏,衰败 如:《左传·襄公九年》还师以敝楚。意思是撤回军队来削弱楚国。 又如:敝卒(疲惫的士卒);敝敝(疲困的样子) 3、败坏;衰败 [decayed;corrupt]。 如:经久不敝;敝肠(坏心肠,恶性情);敝人(德行浅薄的人) 4、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 如:敝处(本处。敝,破旧;谦称);敝房(谦词。敝室。对人说自己妻子);敝国(自己的国家) 5、失败 如:《左传·僖公二年》敝于韩。在韩国失败了。 6、弃 如: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鹤既不能战,是无用之物,君敝有用以养无用。意思是鹤既不能战斗,是没有用的东西,你丢弃它比养着它有用。 7、损害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敝 · 2. 古诗文中 “敝”字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义 1. 破旧,坏:~旧。~俗。~衣。~屣。~帚自珍。 2. 谦辞,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人(我)。~姓。~处。~校。~国。 详细字义 〈形〉 1. 同本义 [worn-out;old and shabby] 敝,一曰败衣。——《说文》 苟有衣必见其敝。——《礼记·缁衣》。郑训败衣。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孙子·谋攻》 侯生摄敝衣冠。——《史记·魏公子列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敝鼓丧豚(击破鼓,宰杀猪以求神治病。指徒费而无益);敝帷不弃(不轻易丢弃破旧的帷幕);敝衣(破旧衣服) 3. 疲惫,困乏,衰败 [tired] 还师以敝楚。——《左传·襄公九年》。注:“疲也。” 土敝则草木不长。——《史记·乐书》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吏民凋敝。——《汉书·张敞传》 4. 又如:敝卒(疲惫的士卒);敝敝(疲困的样子) 5. 败坏;衰败 [decayed;corrupt]。如:经久不敝;敝肠(坏心肠,恶性情);敝人(德行浅薄的人) 6. 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my]。如:敝处(本处。敝,破旧;谦称);敝房(谦词。敝室。对人说自己妻子);敝国(自己的国家) 〈动〉 1. 失败 [defeat] 敝于韩。——《左传·僖公二年》。注:“败也。” 2. 弃 [cast away] 冠而敝之。——《礼记·郊特牲礼》。释文:“弃也。” 3. 损害[harm;hurt]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传·僖公三十年》 盖供过求,时价劣经价,则供者必受敝,受敝则迁。——清· 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 3. 语文文言文中弊的意思 基本解释 弊 bì 欺蒙人的坏事:作弊。营私舞弊。 害处,与“利”相对:弊病;弊端;弊害;弊政;利弊;兴利除弊。 败,疲困。 古同“蔽”,隐蔽。 详细解释 弊 bì [动] (1) (根据给定字形解释。形声。字从敝,从廾,敝亦声。“敝”意为“向下歪斜”。“廾”字形是“左右两手”、“双手”,意为“操作”、“操弄”。“敝”与“廾”联合起来表示“故意把物体弄成歪斜”、“有意把事情搞坏”。本义:故意把物体弄成歪斜。引申义:人为的错误。) 同引申义 (2) 弊病,弊害 [evil]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皆指目(指责)朝政之弊。——《旧唐书·黄巢传》 (3) 又如:弊孔(产生弊害的漏洞);弊象(弊病的迹象);弊绝风清(形容社会风气特别好,贪污舞弊等坏事完全灭绝) (4) 欺诈的行为 [fraud]。如:作弊;营私舞弊;弊幸(舞弊,侥幸;阴谋) 弊 bì [形] (1) 坏,低劣 [bad] 变更天下之弊法。——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2) 又如:弊事(恶事);弊人(卑鄙的人) (3) 衰落,疲惫 [tired out] 今三分天下,益州疲弊。——诸葛亮《出师表》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汉·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弊世(衰世);弊民(疲惫之民) (5) 通“敝”。破旧,破损 [worn-out] 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弊于韩。——《左传·僖公十年》 岁时更续共其弊车。——《周礼·巾车》 舌弊口,犹将无益也。——《荀子·正论》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宋·苏轼《教战守》 (6) 又如:弊席(破旧的草席);弊帚千金(家有破旧的扫帚,犹自以价值千金。比喻各人珍惜自己的器物,或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词义假借 (1) 同“毙”。仆;向前倒下 [fall forward] 獘,?顿仆也。——《说文》 射之獘一人。——《礼记·檀弓》 质明,弊旗,诛后至者。——《周礼·大司马》 (2) 倒毙;死亡。同“毙” [die] 以弊于鄢。——《国语·楚语》 (3) 又如:弊仆(倒毙) (4) 通“蔽”。遮盖,遮挡 [cover;shield] 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周礼·大宰》 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周礼·司寇》 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韩非子·难一》 (5) 判决,决定 [judge] 弊御于诸侯。——《史记·范蔡传》。索隐:“断也。” (6) 又如:弊狱(判罪);弊谋(决策 欢迎采纳 祝你幸福 4. 殆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殆dài 基本字义 1. 危:危~。危乎~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2. 大概,几乎:伤亡~尽。 3. 古同“怠”,懈怠。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歹( è),台声。本义:危险) 2. 同本义[danger] 殆,危也。——《说文》 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诗·小雅·正月》 亦曰殆哉。——《书·秦誓》。传:“危殆。” 晋有三不殆。——《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 兵殆于垂沙。——《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韩非子·三守》 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韩非子·扬权》 此二者,殆物也。——《韩非子·忠孝》 3. 又如:殆危(危险) 4. 困乏;疲惫 [tired]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向注:“疲困之谓也。” 日将暮,步履颇殆,休于路侧。——《聊斋志异》 5. 假借为“怠”。懒惰 [lazy;idle]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受命不殆。——《诗·商颂·玄鸟》 滋敝邑休殆。——《左传·昭公五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 〈副〉 1.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nearly] 殆于不可。——《孟子》 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殆有神护者。——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游历殆遍。——宋· 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敌人伤亡殆尽;殆其(大概);殆庶(庶几,近似) 3.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仅”、“只” [only] 此殆空言,非至计也。——《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殆,仅也。” 4. 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 [of course] (彼)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 5. 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将要” [should;would]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豳风·七月》 5. “窃”字 在文言文的意思有哪些 “窃”字 在文言文的意思是:谦指自己的意思,窃以为,我认为。 窃是一个汉字,笔画数:9,部 首:穴。它一般的意思从米,以米为穴,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是会意字。 具体释义如下:一、动词1、同本意窃,盗自穴中出曰窃。--《说文》敝舆而欲窃之。 --《墨子·公输》凡窃木者有刑罚。--《周礼·山虞》小臣窃。 --《礼记·礼运》相窃妻妾。--《诗·桑中序》乃攘窃神只之牺牲牲用。 --《书·微子》奸臣窃命。--陆机《辩亡论上》又如:窃窥(偷看);失窃(财物被人偷走);偷窃(盗窃。 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窃宝;窃铁(偷取斧钺);窃药(偷药);窃食(偷吃)2、篡夺。指非其有而取之;不当受而受之虽赏之不窃,其窃位者与。 --《论语·卫灵公》窃比于我老彭。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又如:窃誉(窃取声名);窃政(窃取政权);窃食(窃取俸禄);窃柄(窃夺权柄);剽窃(抄袭窃取)3.侵害;危害如:窃肆(侵犯骚扰,横行无忌);窃犯(侵犯);窃攘(侵犯)二、代词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词窃爱怜之。--《触詟说赵太后》又如:窃以为三、副词1、私下;私自。 多用作谦词窃自恕。--《战国策·赵策》窃爱怜之。 窃以为媪。窃以为与君实游。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金华宋濂窃不谓然。--明·宋濂《看松庵记》又如:窃念(私下想念。 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窃惟(私下思惟);窃比(谦词。私自比拟);窃言(私下谈论);窃庇(私下包庇);窃窃(暗中;偷偷地);窃议(私下议论;私自评论)2、偷偷地窃骂侯生。 --《史记·魏公子列传》窥父不在,窃发盆。--《聊斋志异·促织》四、名词盗贼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三国演义》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庄子》。成玄英疏:"窃,贼也。 "又如:窃乞(盗贼和乞丐)开窃:开发智慧,悟性。 6. 其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都是什么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7. 敝帚自珍文言文翻译 1、敝帚自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ì zhǒu zì zhēn,敝:破的,坏的。珍:珍惜。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自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和陆游的《秋思》诗。 2、出处及翻译: 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光武帝刘秀听说了(吴汉屠城)的事,就责备吴汉的副将刘禹说: “成都投降我们的人,连同他们的孩子父母在内,那是成千上万人,一旦纵容士兵烧杀抢掠,他们听到了难道不难过?老百姓家里有一把破笤帚,尚且倍加爱惜,就像它会值很多钱一样。你邓禹的宗室子孙,过去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遭遇,你现在怎么忍心这样做呢?” 扩展资料: 敝帚自珍出处相关典故: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 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 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 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推荐阅读
- ○ 严厉近义词
- ○ 西安外事学院专科分数线
- ○ 三维激光扫描
- ○ 兔子的英语
- ○ 西宫是什么
- ○ 指望的近义词是什么
- ○ 成都有哪些大学
- ○ 鸭肉粥
- ○ 老筋急转弯
- ○ 本一线2022分数线
最新文章
- ○ 严厉近义词
- ○ 西安外事学院专科分数线
- ○ 三维激光扫描
- ○ 兔子的英语
- ○ 西宫是什么
- ○ 指望的近义词是什么
- ○ 成都有哪些大学
- ○ 鸭肉粥
- ○ 老筋急转弯
- ○ 本一线2022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