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编程猫 > 编程 > 正文
家长朋友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家长朋友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提示:

家长朋友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所以,懂得孝顺,是做人的根本。

第一,爸妈要孝敬自己的长辈。为孩子做榜样。我们家里不仅有公公婆婆,还有90岁高龄的奶奶,而且是老年痴呆。每天在院子里搞“”破坏”,花儿被摘了,盆儿被摔碎了,豆角还没长大就被吃了……甚至刚掰下的玉米,奶奶都会把它藏在被子里。但是,公婆很忙,很少在家。我和爱人只有把她当成孩子。反复给她说,这不能吃,那不能吃。每天晚上去他房间床上看看,有没有杂物在她床上。无论多忙,早上为奶奶准备一杯豆浆,一个鸡蛋。奶奶饭量一直很好!无论多忙,晚上时候总是和她聊聊她以前的事情。这些她总记得很清楚!我儿子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平时放假总和太奶奶聊天,逗她笑,像哄小孩似的。所以,父母的的孝心,直接影响孩子对孝心的理解。父母做到了,孩子也会是一个有孝心的人!

第二,留一个有关“孝心”的作业”

有一年母亲节,我给我们班孩子留一个家庭作业,就是为父母洗脚。等到周一班会,我让孩子们说说洗过脚的感受。很多孩子说着说着就哭了。农村家长地里活儿多,甚至半个月顾不上好好泡一回脚。孩子们发现父母的脚有的裂开了大口子,有的指甲很长却没时间修剪,还有的脚上长满了老茧……最后孩子们都表示,今后只要有时间就要帮父母分担家务,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劳。那么,老师的目的达到了。培养了孩子对父母的孝心,也渐渐明白孝的含义。

第三,不溺爱孩子,并鼓励孩子的孝心行为。在孩子为家长洗脚这件事上,有的家长直接说:不用了乖,你把学习搞好就行,我自己会洗。当孩子吃完饭想刷碗筷时,家长会说:放那儿吧!别耽误学习,我来刷。当孩子把好吃的送到你嘴边时,你会说:我不爱吃,你吃吧……这些不经意的话正在慢慢的腐蚀孩子的心灵

,他就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们不能过分的溺爱孩子,对于孩子孝顺的表现要加于鼓励,让他有成就感。让他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

总之,百善孝为先。生活中处处皆学问,老师做好孝心教育,家长做好言传身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和唠叨,孩子一定会成为有爱心,有孝心的人。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行为是教育的极致。只有自己以身作则,孩子们看在眼里,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这种善良和孝心会渗透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有孝心的人,一直以来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奶奶在世的时候因为轻度脑梗造成身体行动不便,爸爸妈妈伺候了好几年,一日三餐,夜间陪护,我看在眼里,只要我有空我就陪奶奶帮爸妈分担,陪奶奶说话聊天,后来怀孕生子不能上班,我就在家带孩子伺候奶奶,吃饭喂药,端屎端尿,孩子们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但不会嫌弃老人,而且还会有时帮我一起照顾。中国有句俗话,“前有车后有辙”,相信只要以身作则,孝心就会传承下去。

言传身教。很多大人要求孩子有孝心,而自己对老人专制。每个孩子都是有孝心的。孝心分很多种,例如帮助大人做事。每年到春节前,家里要搞卫生,孩子放假了,我一定会要孩子与我一起搞卫生。小孩刚工作时,发工资,给我红包,我一定拿着。因为孩子的孝心从开始大人就要接受,那会延续。有的大人想孩子攒钱不容易,没有拿孩子孝心的钱,慢慢的孩子就认为大人无所谓。孝心也扼杀了。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要想让孩子今后成为一个有孝心的人,最关键的是用实践磨炼他,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现在孩子的事务基本由父母爷奶包办,很难完整体验到做事的过程性感受,那么也难以体会到成果的宝贵和收获的欢愉,更难以体会其中需要的付出和努力,那么就没有应当的责任意识,收获和成果对于他们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唾手可得,于是不再珍惜自己拥有的和长辈给予的,变得自私自我,这样的孩子对待物质是这样,对待别人也会如此,包括自己的父母长辈。今后他不会是一个温情的人,不会懂得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父母年老需要他时,他挂念不起父母,因为从小都是别人宠着他,为他付出,他已经习惯了被爱,很少想到爱别人。《孟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吃苦受累能培养一个人能力和责任心,所以只有磨炼他,让他多独立做些事,吃些苦,他将会是一个更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更有孝心的孩子。



百善孝为先,培养孩子的孝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家长朋友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第一、千万不要溺爱孩子,在蜜罐和温室中长大的孩子,经不起一点风雨和生活当中的苦,受不了一点点挫折,他们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懂得什么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哪里还会懂得孝心,所以父母对孩子溺爱是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对自己的长辈孝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孩子所模仿,想让孩子将来有孝心,自己要先做到哦!





第三、让家长带孩子多去参加一些有关“孝心”的活动,不管是社区,还是学校或 社会 团体有组织的一些有关孝心和孝顺老人的相关活动,多带孩子去参加,这样能让孩子多多理解什么是孝心,如何孝顺父母,对此的认识会更深,活动当中也更能体会出何为孝心!





第四、多让孩子做家务的好处是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多做家务才能明白父母的不容易,这样也就能多理解做父亲母亲的艰辛,通过做家务也能让孩子自立,自强,当他的精神力量足够强大,又能明白父母亲的付出多么不容易的时候,他就能真正的明白“孝心”的含义了。

总的来说,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去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千万不要怕孩子受点苦,受点罪,世上所有的爱都是越来越近,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越来越远,你越早的放手,他越早成长起来,能更快的明白事理,懂得何为孝心!这是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希望可以帮到你!

怎么实现总体的尽孝行为,总体而言,分两步走。

一是实现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而且是在自己的家乡能存活,留在家乡建设。这个前提就是消费和收入水平大致均衡。

二是传统教育,家长言传身教。从自己做起。

为什么是这两点,而不是其他的具体做法呢?

因为,生存问题决定了大人是否要背井离乡,是否骨肉分离。如果能谋生,活得好,谁又愿意背井离乡,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成为空巢老人。天天打电话,年年抢火车票就能解决孝顺了吗?

留守儿童是感受不到太多温暖的群体。和父母不亲,很多是由非父母的长辈带大的。教育也有缺失。

生存难就会导致养孩子功利性,为了考好大学,好收入工作,好养老。

女儿养大嫁人要多聘礼的,有房有车才能嫁就是因此导致的价值观。

所以,尽孝要有前提条件。

义务教育要到位,尤其是女孩的教育。好女厚德载物,家好三代。女孩好的家教教养,婆媳关系融合,彼此之间理解。家和万事兴。言传身教,孩子们也孝敬父母老人。

女人之间天天在一个厨房斗,年轻时为老公斗,年老时又为儿子孙子斗。电视剧还以此题材演宫斗剧,职场剧和婆媳剧……如果教育素养够,婆媳也是朋友关系,彼此之间还学习到很多阳春白雪的部分。生命润养不息。

如果生存没问题,女孩教育好,孩子们就跟着好,孝敬父母,工作生存没有怀孕就裁员没法升职,也会得到更多养育条件。

一个家庭好,大多家庭好, 社会 就会更好。尽孝心不仅仅是愚孝,只听父母之命,如果父母有的观点都看不到问题所在,闹矛盾,如何支持?孝敬父母是最应该做的事。生活身心志趣都要培养,生命相互启发理解。也不是假孝,买礼物给钱回家过年就是孝顺吗?多少人和父母身在心不在?

孝心是从心底里爱父母,关心他们的身心 健康 ,有原则有理解的爱与尊重。大人做到,小孩自然也能做到。



对于孩子的教育有很多的说法,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等等,都是说家长自己要做好榜样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正面管教的教育。正面管教就是:对孩子的正面引导,讲究的是不惩罚、不骄纵,和善而坚定的有效 育儿 ,既要和孩子有比较好的 情感 连接,又要树立一定的界限。培养孩子的孝心也可以用到正面管教的做法,既让孩子学会孝顺,又不愚孝。

01保持稳定

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情绪化,也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贴标签,什么你什么事都做不好啊,你怎么这么笨啊,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尽量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正面,这样你的教育才不会前后矛盾、南辕北辙。在培养孩子的孝心上也要保持前后的一致,不要你要求孩子孝顺,自己却对老人大呼小叫。

02行大于言

言传身教也是这个意思,对于孩子来说你就是榜样,他们会模仿你的言行,另一层意思是我们想让孩子学会的能力和技能,是需要示范和练习的,有些家长会对孩子抱有一种“生而知之”的想法,可是又有谁一生下来什么都会呢。孝顺是什么,又要怎么做,你可以借助小故事或者就是你自己的故事让孩子知道、看到怎么体现孝心。

03树立界限

要跟孩子建立起爱的连接,却也要有各自的界限,孩子小的时候也许会依附于你,但他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人,总有一天要振翅高飞,离巢远去,如何从他的人生优雅的退出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孝心不等于道德绑架,家长不能以孝顺为由要求孩子放弃自我,不管是对于我们自己的长辈或者我们自己,都要做那个让孩子离巢远去的大鸟。

对孩子的教育更多是表达你对他的爱,应该像三月的小雨,缓缓地浸润进她的心田,却不留一丝痕迹,让她在春天里发出嫩绿的新芽;你的爱应该像暖和的阳光,让她沐浴其中,却不会灼伤她的娇嫩;你的爱应该像和煦的微风,轻轻拂过她的身体,让她自由自在的摇摆;你的爱就应该像冬天的白雪,覆盖住她的忧伤,帮她储藏能量,积蓄再次出发的力量。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做父母的首先那样做就好了。

孝敬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当我们长大以后,走向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而我们的父母还在原地。所以父母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和我们的观念难免会有冲突,这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评论父母的不是。而要更多看到父母的辛苦付出,自己不就是父母的伟大成就吗?这是多么值得赞美的事啊!赞美感谢父母的付出,也是对自我的认可,比单纯的感恩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会让孩子对家族文化更加自信,孩子会做得更好 。

总之,经常帮助父母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对待父母的态度,就是将来孩子对待你的态度。

为孩子树立榜样,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人。让他们懂得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国

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提示:

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孝敬父母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敬爱之心、侍奉供养之行。但对幼小的孩子“孝心”的教育必须根据其年龄特点,以下几种基本教育方法可供参考:   1.身教重于言教   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啊,孝心就是这样学会的,就是这样传递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2.学会感恩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恩源于良心、良知、良能,这是孝心的亲情基础。然而,感恩这种情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通过教育。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父母不妨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起床、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如何关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样心疼,怎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3.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当代孩子最缺乏的。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心和感激。家长千万不要这样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常言道:“3岁看大,8岁看老”。因为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长大了也是难以改变的。   4.制定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长参考。“五要”是要了解父母,要亲近父母,要关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体贴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响父母工作与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配合“五要五不要”还有几条具体要求:①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③我当一天家长;④单独走一次亲戚;⑤我和爸爸(妈妈)共上一天班。   5.亲子互动   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做游戏,共同搞活动:亲子共读一篇文章。如:孝心无价;亲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等;亲子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   6.家校配合   家长可主动与学校配合,请老师给学生出家庭调查问卷,要求学生以“父母习惯知多少”为题回家访问父母。   参考题目如下:①父母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②父母一天都作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时间,劳动强度如何,平均获得多少劳动报酬。③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务,花了多少时间?④父母为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费多少时间?⑤你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吗?⑥你是否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是否体谅父母?⑦你平常对父母采取什么态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与父母沟通,孝敬父母的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1、养亲与敬亲 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 2、顺亲与谏亲 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但如果认为,只要是长辈的,无论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对的,并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显然是片面的。那么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应怎么办呢?儒家伦理给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谏诤。孔子主张“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即委婉劝谏。 3、丧亲与祭亲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 4、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 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扩展资料: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