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编程猫 > 编程 > 正文
科学作业本七下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第八题第一小题画图
科学作业本七下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第八题第一小题画图
提示:

科学作业本七下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第八题第一小题画图

A 2.A 3.D 4.D 5.D 6.4 7.B 8.B 9.D 10.B 11.C 12.C 13.地轴 自西向东 14.东八区 中央经线 15.倾斜 北极星 16.公历 农历 17.地核 地幔 地壳 18.太阳高度 热带 19.长 公转 20.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21.(1)C (2)南极地区处于高纬地区 22.(1)6时40分 (2)B (3)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23.(1)板块 (2)马不进圈 出现地光等 (3)B 24.(1)北 (2)丘陵 峭壁 (3)山谷 25.(1)太阳高度 正午 (2)无 (3)A 26.(1)西四区 60°W (2)2005年10月12日1时 27.(1)(2)(5)(7) (3)(4)(6) 望采纳,谢谢

七上科学第四章重点
提示:

七上科学第四章重点

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 热,又利用压缩机使气态冷凝剂液化向外 (放)热,而将热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
17、升华:物质从(固态) 直接变成(气态) 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 直接变成(固态) 的过程。
升华要(吸) 热,凝华要(放) 热。

18、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 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 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 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 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 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19、严冬,冰冻衣服变干是(升华) 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固) 的结果,它往往出现在玻璃窗的(内) 表面。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 成杀虫的气体。
20、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的一种微粒) ,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分子用肉眼以及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的,说明分子(很小) ,比细胞还要(小) 很多。
21、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其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大) 。
22、 扩散现象能充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且温度越高,分子(越剧烈) 。
23、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 的,但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温度升高,蔗糖的溶解能力(增强) 。
24、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
25、 油不易溶解于(水) ,但易溶解在(洗洁精) 等物质中。
26、 气体也能溶解于水,但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弱) ,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27、 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有的物质(如 氢氧化钠)温度会升高,要(放出) 热量;
有的物质(如硝酸铵 )温度会降低,要(吸收 )热量。
28、酸性物质: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其它还有(水果)
29、碱性物质: 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等,其它还有(洗洁精,肥皂)

初一下册科学第四章的复习资料
提示:

初一下册科学第四章的复习资料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6.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 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原则:东加西减
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为了使1800经线通过得国家和地区处于同一日期,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因此它是曲折得。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 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 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中午最大,杆影最短。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
5.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1.年、月、日的科学概念。
(1)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 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2)人们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
(3)人们根据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
2.历法的种类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
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阴阳历: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和月相变化周期
公历属于阳历,农历属于阴阳历,农历中的月,属于阴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3. 闰年(闰日):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闰年多出1天安排在2月,平年2月28天,闰年就29天。
4.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日)叫做一个节气,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
(1)分布: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2)原因:地壳变动
(3)防震自救的措施: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建。
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1.常见的地形。
地形类型 特 征
山地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明显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地面起伏较小
平原 海拔高(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
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











2.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密集处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缓坡。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平坦区域
峭壁 等高线相交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低凸出
(2) 等高线分布特点










3.地形的变化
(1)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2)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加大。
(3)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能,主要是指风力、流水、波浪、冰川作用、生物等,它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在降水比较丰富的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如黄土高原的纵横沟壑,溶洞,三角洲和平原。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
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