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氏春秋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吕氏春秋》的历史地位介绍如下: 1、经学价值。 《吕氏春秋》重视天人之学,以“十二月纪”为纲组织全书,实际上已将传统的“月令”内容系统地纳入了经学的体系,并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经学的范畴。这点相对于汉人的经学而言是超前的,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是首次。 2、史学价值。 《吕氏春秋》确带有很强的文化史的性质,与一般的诸子书有所不同。 其中的专篇,特别是“十二月纪”和有关音乐史、军事理论及农学文献的部分,都是大别于他书的文化史料,其价值历来为学者所重;而书中全部论述所包含的大量现实材料,广泛涉及春秋战国时代人文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或为本书所独有,或可与他书互参,在今也都有着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3、子学价值。 《吕氏春秋》保存了丰富的诸子思想史料,这点应是全书学术价值的重心所在。 许维遹先生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严谨,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 4、文学价值。 《吕氏春秋》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经过细心揣摩的,文笔简练流畅,推理有条不紊,用语明白而典雅,谕例浅直而意深,有时文之风,无造作之弊,亦不失为先秦散文的典范。 5、理论价值。 《吕氏春秋》依据“王道”观念所建立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领域是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
吕氏春秋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 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贵公》篇讲“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先提出论点,再以荆人遗弓、桓公问管仲等具体事例说明,叙述生动明快。 其他如《贵生》、《用众》、《顺民》、《正名》、《察传》、《似顺》等篇也各有特色。《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语言简洁流畅,有《老子》的文风,其中有些段落本身就是声中音律的押韵散文。 思想特点: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 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儒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 八览以人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六论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可见,《吕氏春秋》不是随意编写,它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 《吕氏春秋》试图归纳出治乱存亡的历史经验,形成寿夭吉凶原因的深层认识,解释并验证天地人之间的一切现象,使是与非、可与不可的道理呈现于人。
翻译文言文《吕氏春秋·用众》节选
1,善于学习的人,如同齐王善于吃鸡啊,一定要吃很多鸡脚然后才对于脚有好处。(喻学者之道众多然后优也)即使不充分,仍然如有用一样自信。万物本来都有长处有缺点。人也一样有长短。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所以吸取借用别人(的长处)的人能拥有天下 。鄙视(看来)无能之人,厌恶(看来)无知之人,是错误的。 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即使是夏桀、商纣王仍然有可以敬畏可以借鉴的地方,更何况贤明的人呢! 2,所以,有学问的人说:“辨析讨论后不一定能做成功的事也要也做”,辨析讨论后姑且可以做的事情,算是教化!教育是大义(大道理),辨析讨论后不能做的事,这像是披着布衣在外面,穿着锦缎在里面!(我想是指表里不一吧)! 3,戎国人出生在戎地,生长在戎地就说戎地的方言,不知不觉就受到了戎地的制约和影响;楚国人出生在楚地,生长在楚地就说楚地的方言,不知不觉就受到了楚地的制约和影响。现在让楚国的人在戎地生长,戎地的人在楚国生长,那么楚国的人就会说戎地的方言,戎地的人就会说楚国的方言。
4,天底下没有纯粹白色(而无疵)的狐狸却有纯粹白色的裘皮,这是博采众狐狸的白色腋皮的缘故。善于博采众人的长处、众人的智慧,这是古代先贤(三皇五帝)成就大业的根本。
《吕氏春秋.用众》(节选)译文
逐臭之夫 《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 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推荐阅读
- ○ 严厉近义词
- ○ 西安外事学院专科分数线
- ○ 三维激光扫描
- ○ 兔子的英语
- ○ 西宫是什么
- ○ 指望的近义词是什么
- ○ 成都有哪些大学
- ○ 鸭肉粥
- ○ 老筋急转弯
- ○ 本一线2022分数线
最新文章
- ○ 严厉近义词
- ○ 西安外事学院专科分数线
- ○ 三维激光扫描
- ○ 兔子的英语
- ○ 西宫是什么
- ○ 指望的近义词是什么
- ○ 成都有哪些大学
- ○ 鸭肉粥
- ○ 老筋急转弯
- ○ 本一线2022分数线